创业板指数要‘ESG整容’了!这次能摆脱‘跟跌不跟涨’吗?
A股又出“新招”——创业板指数要“整容”了!深交所宣布引入ESG剔除机制,单只股权重上限20%。规则一改,指数就能牛起来?还是换个方式“粉饰太平”?

去年上交所推出“全收益指数”,被市场调侃为“温度上不去就换温度计”。如今深交所也坐不住了,宣布从2026年6月起调整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法。核心改动有两点:一是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把不符合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企业踢出指数;二是限制单只样本股权重不超过20%。官方说法是“提升指数质量”,但明眼人都懂——这是要给指数“美颜”,让它看起来更“牛”。

回头看上交所的“全收益指数”,确实“效果显著”。基准日3320点,现在3668点,四年涨10%,完美避开“3000点保卫战”的尴尬。但普通投资者根本买不到这个“漂亮指数”,它只存在于纸面计算中。创业板指数这波调整,本质是同样的逻辑:通过剔除“拖后腿”的成分股,让指数显得更光鲜。问题是,这种“优化”真能改变市场本质吗?
ESG筛选听起来高大上,实际落地可能变味。A股现有的ESG评级体系本就混乱,不同机构打分天差地别。某新能源车企曾被国际机构评为ESG标杆,国内评级却垫底。更现实的隐患是,一些市值大但ESG评分低的股票(比如某些周期股)被剔除后,指数短期可能上涨,但会丧失对整体经济的代表性。这就好比班级考试,先把差生开除,平均分自然提高,但能说教学质量进步了吗?

单只股权重20%的上限,明显冲着“宁德时代们”去的。创业板指前十大权重股占比超50%,宁德时代一家独大。规则调整后,指数波动可能减小,但也阉割了龙头股的带动效应。美股纳斯达克能长牛,恰恰因为允许苹果、微软等巨头自由生长。A股却总想用行政思维“调控指数”,结果就是既丢掉了市场活力,又没换来真正的稳定。
说到底,指数编制再怎么折腾,也只是“数字游戏”。投资者要的不是纸上富贵,而是真金白银的回报。与其费心修改指数规则,不如解决根本问题:完善退市制度让垃圾股出清,严打财务造假恢复市场信心,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流动性。没有这些实质改革,哪怕创业板指涨到1万点,散户该亏还是亏。
你觉得创业板指数调整是利好还是“掩耳盗铃”?你更希望监管层优先解决A股的哪些顽疾?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