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怪不得果郡王当场拒绝娶浣碧为正妻,看甄嬛说了啥?

史中阅灯火 1周前 (05-02) 阅读数 2 #历史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绵两千余年,经历无数王朝更迭和兼并,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经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庞大的历史就像是价值连城的瑰宝,每一次回头展望,总会有不同的收获,而随着媒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古装剧开始盛行。

从服化道的收集难度来看,清朝阶段的剧情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首先是因为其时代接近,其次是满族作为清朝的根本少数民族,独具特色,更容易获得收视率,诸如早年的《还珠格格》和近些年的《甄嬛传》。

尤其是后者,其在热播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的疑问,其中的一个桥段是浣碧赐婚给果郡王,但果郡王却表现出一脸的不情愿,甚至拒绝浣碧成为自己的正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看甄嬛说了啥?

同一个家庭不同命运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虽说已经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也是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刻,军国大事的处理都紧握在皇帝手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贯穿始终,这是君王意志的体现,也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协调内部关系,约束人民群众,维护统治的工具。

其中协调内部关系的一个典型表现,便会通过政治联姻来体现,在清朝,无论是用于稳定一方藩王,还是维护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大都会采用联姻或赐婚的当时,所以在大清朝廷之中,多数格格是没有恋爱自由权的,至于更低一层的丫环就更不用说。

要么随意被赐婚于他人,要么跟随自己的主子一同被出嫁到夫家。

浣碧和甄嬛从小长在一个家庭之中,但两人的经历完全不相同,甄嬛乃是正妻所生,后来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而浣碧却是百越族之女所生的女儿,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即使是异族之人,只要有夫妻的名分,女儿的身份就不是问题。

但因为浣碧母亲种族的特殊性,如果明媒正娶便会因此获罪,但两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却无法切断,所以一直到浣碧的母亲离开人世,也没有名分可言,而或许是出于愧疚的原因,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将年幼的浣碧带回了府中,成了甄嬛的丫鬟。

古人对名节是十分看重的,因为浣碧的母亲没有得到承认,而浣碧自己也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只清楚甄家老爷待她十分友好,并且和小姐一起长大,在这段时光里,浣碧十分孤独,既没有母亲,也不知道眼前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浣碧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所带给她的无疑是更多的痛苦,此时的浣碧已经不再纠结当年,一心只想为自己可怜的母亲证明,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朝廷。

正名路上的错误痴情

刚才提到过,在皇权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几乎任何女子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主格格是如此,地位低下的丫环宫女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后者来说,能迈入皇宫那一道高墙已经是难如登天,情感的眷顾便更加稀有。

而浣碧的经历则不同,她有甄嬛这一层关系,根本用不着层层选拔,随着甄嬛的入宫,浣碧作为一名陪嫁丫环很轻易的进入了皇宫,入宫大事不仅对于甄嬛来说是新的开始,对于浣碧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这是自己为母亲正名的契机。

因为只有入宫,才可以接触到地位更高的男子,才有机会爬到更高的位置,而对于浣碧来说,自己只是一个下人而已,没有地位,没有权利,没有背景,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和甄嬛那几分相似的长相,但这并不足以让她获得他人的倾心。

浣碧首先想要接近的,其实是皇帝,从二人最初入宫的时候,皇帝的高频次拜访就可以看出来,皇上对甄嬛是有意思的,而此时浣碧却想利用自己和甄嬛的几分相似博得皇上的欢心,但这些行为着实有些东施效颦了。

比如在皇上和甄嬛早上吃饭之时,浣碧故意将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出现在两人眼前,但这些举动早皇上眼中却十分俗气,尤其是浣碧和甄嬛那几分相似的脸,如此妖媚的举动简直就是在侮辱皇帝的心上人,难免要遭受一顿奚落。

就在浣碧因为难堪奔逃至外边时,恰巧遇到了果郡王,对方见浣碧如此穿着,便进行了赞美,其实当时浣碧并不清楚果郡王是真正因为自己的穿着,还是自己和甄嬛相似的长相。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偶遇,浣碧动了真心。

但此时浣碧还不知道的是,让果郡王真正动心的其实是甄嬛,而真正对于她的夸赞,很可能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而她自己却始终宁愿相信这是果郡王爱爱慕自己的表示,并在这种幻想之中不断深陷,自欺欺人。

直到后来在凌云峰之上,浣碧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果郡王和甄嬛的书信来往记录,此刻才意识到果郡王真正倾心的女子竟然是自己的主子,而自己始终只是一个替代品而已,但此时的她已经决定为了爱情不择手段。

果郡王的侧福晋

从剧中看,浣碧嫁给果郡王,似乎还是一种非常有义气的行为,当时众人在合宫夜宴之时,皇后一不小心捡到了果郡王随身携带的香囊,并且在其中找到了甄嬛的小像,而且这件事还被皇上给知道了,要明白,在那一时期只有互相存在情愫的两人才会有如此行为。

由此便可以想象“果郡王和皇帝抢女人”在当时会造成多么尴尬的场面,而就在这个时候“浣碧”的机会来了,她说果郡王这里面的小像其实是自己的,只是和甄嬛长得有点像而已。

作为皇帝自然是不会相信这些事情,而浣碧为了证明这一点,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果郡王的消息全盘托出,这种情况让甄嬛和果郡王自己都没有想到,不过好在两人逃过了一劫。

其实皇帝虽然赦免了二人,但内心还是充满了猜疑和不放心的,为了彻底解决这件事情,直接将浣碧赐给了果郡王,从表面来看,浣碧似乎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但真实情况却让两人都十分苦恼,即使她嫁给了果郡王,但他的内心依旧被甄嬛所占据,而浣碧身为侧福晋,在地位和恩宠上也完全不比娴福晋,对方一天到晚缠着果郡王,难免会受到果郡王的宠爱,虽然内心还想着甄嬛,但总要好过浣碧。

她在嫁进王府之后,并不像是福晋,而是给人一种王府管家的感觉,但她对果郡王的爱却是真的,否则也不会在后来果郡王身死之后,直接一头撞死在灵前,浣碧曾对果郡王说过,你是我一生挚爱,我可以为了你去伤害任何人。

但果郡王对她的态度却不是如此,甚至在皇帝赐婚当晚,拒绝让浣碧坐上正妻的位置,具体是出于原因呢,要看甄嬛后来说的话,具体还要从原著中分析。

甄嬛的看破

从剧中的表现来看,小像外漏的事件更像是意外,但按照原著中的描写,这件事却是浣碧故意而为之,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浣碧和甄嬛曾有过一段对话。

甄嬛说,你若真对那孩子下手,别怪我不顾姐妹情分,你别忘了你是如何做了侧妃的。

浣碧在听到这些话之后,瞳孔明显收缩,转而笑着说道“自然是姻缘天赐,也得靠姐姐你成全”。随后甄嬛一句话说出了真相“你这是自己成全你自己,否则那张小像怎会那么凑巧掉了出来?”从浣碧的表现看,这已经是做贼心虚的表现。

而甄嬛的对话无非说明一个真相,那次宴席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由浣碧一手策划好的,她的目的就是成为果郡王的福晋,而果郡王之所以只让她做侧福晋,或许就是已经猜到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浣碧,后面甄嬛的话或许只是果郡王内心的表达而已。

但明知如此,果郡王却无法拒绝,如果推辞,那么便会加重皇帝的怀疑,如果接受,难么浣碧的阴谋算是得逞,所以最终只能后退一步,没有让其成为正妻,而是坐上了侧福晋的位置。

结语

从总体上看,出身不好的浣碧本身是一个追求地位上升的人,只不过在途中遇到了并不爱自己的果郡王,从此走上了曲折的追爱之路,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使用阴谋。

虽然自己最后如愿以偿成为了心爱之人的侧福晋,但自己的小心思却也因为甄嬛的一句话昭然于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中阅灯火

史中阅灯火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