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3年被骗100万,自称帮他有种使命感,有很多人也和她一样

方块文字 6天前 阅读数 22 #体育

上海徐汇的派出所里,陈女士盯着转账记录上的100万数字,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游戏夜。

2021年11月,她在《XX江湖》的帮派频道里,第一次收到ID为"朱老板"的888元红包:"兄弟们今晚随便嗨,算我的!"

消息弹出时,帮派成员们刷满屏的"大哥大气",让隔着屏幕的陈女士第一次觉得,这个自称广东酒吧老板的男人,像极了现实里稀缺的"真心人"。

一、当孤独成为"信任缺口":一场用三年编织的"情感养猪术"

陈女士的工作日复一日:早上8点挤地铁,晚上10点加班,微信里3000个联系人,却连个能约火锅的朋友都没有。

很多都市男女一样和她的状态一样,而“朱老板”的出现,精准填补了她的情感真空。

他会记住她在游戏里说过的每句话:知道她偏爱峨眉派,每次打副本都主动当"肉盾";

发现她凌晨三点还在上线,就陪她刷怪到天亮,说"女孩子熬夜不安全,我陪着你";

甚至在她随口提过"芒果过敏"后,每次虚拟约会都"贴心"地避开芒果元素。

2022年6月,小朱第一次开口借钱。

"酒吧被税务查了,银行卡全冻了,现在请朋友吃饭都得刷信用卡。"

他发来一张模糊的"冻结通知"截图,语气里带着不甘:"我从来没跟人低过头,要不是实在没辙……"陈女士犹豫了一下,想起他曾给帮派赞助过5000元比赛奖金,想起那些熬夜陪聊的温柔,最终转了3000元。

"就当帮朋友一把。"她安慰自己。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三年里,小朱的借口像流水线般产出。

先是"员工工资发不出",接着是"打劳务官司需要保释金",后来变成"网约车押金被骗""父亲住院要手术费"。

每次借钱,他都带着"最后一次"的决绝:"等酒吧重新开业,我第一个飞上海见你"

"这场官司赢了,我们就结婚"。

陈女士从动用40万积蓄,到开始申请银行贷款,甚至刷爆信用卡……

她不是没怀疑过,也发现过一些端倪:

2024年底,她发现小朱承诺的"酒吧开业视频"里,背景音居然有游戏音效;

2025年1月,小朱说"在香港谈生意",却被她发现微信运动步数只有300步。但每次质疑,都会被更浓烈的关怀冲淡:他会凌晨四点发消息说"刚谈完生意,就怕你睡不好",会在她生病时寄来"亲手熬的雪梨膏"(后来警方查证是网购代发)。

二、虚拟世界的"身份通胀":从"酒吧老板"到"被绑架者"的千层伪装

直到2025年2月8日,一个自称"小朱前妻"的账号加了陈女士。

"他被绑架了,绑匪要10万赎金!"

"前妻"发来一段模糊的视频:小朱被"绑"在椅子上,背景是昏暗的仓库。

陈女士想报警,"前妻"却威胁:"报警就撕票,你想让他死吗?"她慌了,开始四处借钱——这时她才发现,自己早已负债20万,银行卡余额只剩87元,每天靠泡面度日。

但事件越长破绽也逐渐浮现:当她要求和小朱单独视频时,"前妻"总以"绑匪不让"拒绝;她偷偷截取视频背景图搜索,发现是某部网剧的取景地;更诡异的是,"前妻"的微信号,注册时间居然和小朱的主号只差三天。

2月21日,陈女士颤抖着走进派出所,警方仅用3天就揭穿了骗局:

所谓的酒吧老板身份,是小朱在广东某出租屋里虚构的;

"前妻"是他用小号扮演的,连绑架视频都是他自己对着手机支架拍的;

而他骗来的100万,早已在澳门赌场输得精光,连还给陈女士的1万元,都是从另一个朋友那里骗来的"过桥钱"。

三、善意的"逆向收割":当"救人"变成骗子的绞索

在审讯室里,小朱的供述让人脊背发凉:他早就在游戏里观察陈女士三个月,发现她"出手不大方,但特别重感情"。

第一次发888元红包,相当于他半个月的伙食费,但换来的是陈女士的"信任开户";

每次借钱后,他都会故意拖延还钱时间,再还一点点"利息",比如借3万还500,让陈女士产生"他在努力还钱"的错觉;

最狠的是"绑架戏码",他算准了陈女士"投入越多越难割舍"的沉没成本心理——当一个人已经为"拯救爱人"付出90万,剩下的10万往往会成为压垮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女士的遭遇,暴露出网络时代三个残酷现实:

社交孤岛让我们沦为"信任裸奔者":她不是不知道"网上借钱有风险",但现实中缺乏情感锚点,让她把游戏里的"虚拟陪伴"误判为"灵魂共振"。

人设包装成本趋近于零:小朱用淘宝买来的"酒吧营业执照"照片、剪辑的"转账记录"截图,就构建起"成功人士"形象,而陈女士根本没机会去广东实地验证——毕竟,谁会对"未来老公"设防?

善意被明码标价:骗子深知,人类对"拯救弱者"的道德冲动,比任何话术都有效。当小朱把自己包装成"落难者",陈女士的每一次转账,都不再是借钱,而是"拯救爱情"的仪式。

四、如何在"人人都是演员"的时代守住真心?

警方在小朱手机里发现20多个社交账号,每个账号都标注着"孤独指数""消费能力""情感弱点":比如陈女士的标签是"37岁未婚,月入2万,无亲密社交"。这不是个案,而是一场蔓延的"信任瘟疫":杀猪盘、微商传销、虚拟投资,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弱点的"信任套利"。要重建"信任免疫系统",我们需要:

给情感设置"试用期":陈女士和小朱聊了三年,却从未见过真人,这是最致命的漏洞。

真正的信任,需要经过"现实碰撞":视频时要求看实时环境(比如让对方对着窗外拍5秒),要求提供可验证的身份信息(如学信网截图、社保记录),至少三次线下见面再谈金钱往来。

记住:愿意接受"试用期"的人,才值得交付真心。

警惕"完美适配"的温柔小朱的"贴心",本质上是"数据投喂":他翻遍陈女士的朋友圈,记下所有生活细节,再用"定制化关怀"轰炸。

真正的感情,不会像算法推荐般精准,人无完人,若一个人从不说错话、从不暴露缺点,反而要小心:他可能在扮演你心中的"理想型",而非展现真实的自己。

建立"反愧疚机制":当"前妻"威胁"不救他就是凶手"时,陈女士陷入了"责任转移陷阱"。

任何人用"道德绑架""情感勒索"逼你掏钱,都是在践踏你的边界。

真正的急事,不会不给你思考时间——所有要求"立刻转账""不要告诉别人"的请求,都该触发红色警报。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朋友圈营造"岁月静好",在社交软件寻找"懂自己"的人,却忘了摘下滤镜的生活,才藏着最真实的信任?

这场骗局的终极警示,不是"别信网友",而是当我们在虚拟世界寻找情感代餐时,其实早已给骗子递上了钥匙。

真正的信任,不该建立在精心设计的剧本上,而应生长于现实的烟火气中——那个会陪你排队买早餐的人,不会让你为了他的谎言,在深夜啃食泡面;那个心疼你加班的人,不会把你的积蓄,变成赌桌上的筹码。

愿我们都能记住: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戴着面具的时代,保护好自己的信任,不是冷漠,而是对真心的最高尊重,因为只有先守住内心的防线,才能让真正值得的人,走进你不带滤镜的人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方块文字

方块文字

在方方正正的背景里,写出最喜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