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99%创业者死在这个"早"字上(附破解3大禁忌操作指南)
创业赚钱,最可怕的不是你迟到,而是你"过早行动"。
你好,我是王济帆,一名AI + 私域商业实战教练。
前两天去重庆出差被生活上了一课,搞了个现实版的人在囧途。三点二十五的车,我一点半就到了。我就觉得"时间充裕",在车站外打了两局“王者荣耀”。
玩了两局,看时间还早,进车站给CEO打个电话,沟通了一下四月发售相关的事。结果聊着聊着我就感觉不对,看了一下手机,车都开了十分钟了。
接着,我就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改签,没票,赶紧飞奔到人工窗口(幸好这几年跑步体力还行),去了也没票,但是可以退。
接下来就是看机票,太晚了,接下来开启抢高铁票模式,抢了半小时抢不到,最后嘛抢到个贵阳的票,一路站着到了重庆。
一切准备好后,我站在高铁过道的窗边,想起了2015年拍短视频,当时陈翔六点半,郑云工作室都已经成型了,我每天都会看,总是觉得视频一定会成为主流传播模式。
然后我就召集我们县电视台的几个人筹备开传媒公司拍短剧,十分钟一集,又找了十几个演员,那段时间也没考虑该怎么赚钱,反正有不少钱,平时吃吃喝喝玩也是一样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创业这么多年最快乐的一段日子,没经历过很难想象拍搞笑短剧会多有意思。
一共拍了6集,剪了一集后面就没再弄了,因为不知道怎么变现,大家自己工作也比较忙。
那时抖音快手也还没出现,现在回想起,我"太早"进入市场,却没坚持到变现时刻。这也直接导致了我错过短视频第一波红利。
后来“2023年”我搞数字人,那时费用高,技术也不成熟,亏到合伙人都跟我拍桌子了,又犯了同样的毛病。
人生中,我们常犯三类错误:
PART 01
高估短期,低估长期
创业初期,我们期待即时回报,却忽视复利效应。我身边学《AI + 私域IP被动成交术》的学员,有50%是在前半年放弃的。
哪怕我反复强调:"被认可”是需要过程的。被认可过后这套方法论能让你吃一辈子,卖啥都行!依旧会有人前半年放弃。
2021年开班收的学员,有不少已经吃到了"私域IP”红利,有从99单价卖到10万的,有从月入两万做到月入三十万的,更有年营业额7万做到月营业额六百万的。
总之,这个世界,长期主义者最终赢,因为99%人坚持不到收获期。只要做下去,就超越了绝大部分人。
PART 02
时机错位,浪费先发优势
提前行动却不聚焦核心问题,反而让警惕性下降。王济帆赶车,做短剧,都是这样原因。
那么如何避免"太早"陷阱?三点建议:
设定倒计时而非提前量:就像煮饺子要盯着锅盖倒计时,提前40分钟到车站就像把饺子下锅后就跑出去散步——等你玩完两局游戏回来,饺子早破皮了。
倒计时15分钟的紧迫感,就像用手机定闹钟叫外卖,确保你能在饭点前拿到热乎的餐盒,而不是在楼下转悠到饭菜凉透。
聚焦关键节点:创业就像存钱买房:从0到100人关注是攒够首付,从1000到10000粉丝才是还清贷款。
就像健身时先突破"深蹲100个"的临界点,再去追求哑铃重量。当年我拍短剧时,如果先把单集播放量从1000冲到1万的转化路径跑通,就不会在第6集时因为"看不到钱"而散伙。
建立闭环检验:健身教练不会告诉你"练了多久",而是每周量腰围;种菜老农不会关心播了多少种子,而是数发芽率。
我做数字人项目时,如果每周复盘"新增客户数"而非"技术开发进度",就能早点发现转化漏斗堵在哪儿,而不是等到合伙人拍桌子才醒悟——种子发芽率不足,再早播种也是荒地。
PART 03
后发优势,也能制敌
早不一定代表好,商场如战场,不知道你发现没,现在很多大公司都在用后发制人策略,即,让子弹先飞,我看看再说,抓住自己核心竞争力往前打。
就像openAI 4o上了多模态生图,直接干死了99%的相关中小创业者,那为啥openAI没早点上? 古代打仗的时候会有这么个说法,就是组织一群死囚,先冲向敌人,消耗体力,识别陷阱,然后正规军在上。
说多了都是血淋淋的,所谓后发优势就是站在前任的经验、数据基础上,让自己更快更好地前行,我们是去年6月开始用AI + 工作流 + 自动化做流量做爆文的。
很多比我们干得早一年多的,都没我们做得好,其实也是后发优势,我们大量学习,少走了很多很多弯路,节省了太多成本。嗯,接下来又要上数字人了。继续采用后发优势原则。
PART 04
说在最后
创业不是比谁起得更早,而是比谁能在关键节点踩准鼓点;成功不是抢跑百米冲刺,而是等所有人跑偏时,你刚好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就像赶高铁:提前两小时到站的人忙着玩手机误了车,倒计时15分钟冲进站台的人,往往能赶上最后一班通往春天的列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