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年轻时的四个好友都去了哪里?三个投了曹操,一个下落不明

大彭聊历史 8小时前 阅读数 6 #历史

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在三国时代,像诸葛亮这种厉害人物,能和他成为好友的人,也绝非泛泛之辈。

诸葛亮躬耕于隆中时,与徐元直(名庶)、崔州平(名钧)、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四人为密友,就是我们现代说的好基友。

这四个人其实都是北方人,由于汉末天下大乱,随着董卓乱政引发关东诸侯讨伐,中原陷于战火中,为了躲避战乱,这四人南下来到了相对安稳的荆州。

在荆州居住的日子里,他们又认识了诸葛亮,于是逐渐发展成好友关系。

史载,诸葛亮和他们一同游学期间,这四人对于各种学问总是追求深入研究,务求精深纯熟,而诸葛亮却唯独喜欢“观其大略”。

在平时闲聊中,诸葛亮还说,他们四个人将来如果进入仕途的话,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的位置,可众人问及诸葛亮能做到什么位置时,他却笑而不语。

但是,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确说自己在仕途上能干到什么位置,有两个人却是预料到了诸葛亮将来的成就。

因为诸葛亮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很多人都不认同,唯独徐庶和崔州平认为诸葛亮能成为像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

后来诸葛亮成为了蜀汉丞相,名垂青史,他在历史上的名气甚至超越了管仲、乐毅。

那么他的这四个好友最后都去了哪里,结局如何呢?

这四个人的去向,总体上来说,有三个投效了曹操,一个下落不明,咱们一个一个说。

徐庶大概是四人里最憋屈的。当年在长坂坡,他抱着老母亲缝的粗布包袱跟在刘备马后逃命,眼看着曹军铁骑卷起的烟尘逼近。

老太太被掳走那晚,徐庶蹲在江边用石头砸碎了三颗牙——他既不能像赵云那样七进七出救阿斗,也没法像张飞横矛立马喝退追兵。

投曹路上经过襄阳城,他特意绕道隆中,对着诸葛亮的草庐磕了三个响头,雪地上留下两行深陷的脚印。

曹操倒没亏待他,给安排了个右中郎将的闲职。朝堂上徐庶总缩在柱子后头,有次曹丕问他荆州气候,他答非所问:“许昌的梅子不如新野酸。”

御史中丞的活儿他干得敷衍,弹劾奏章里通篇“臣愚钝”“臣惶恐”,气得曹真摔了砚台:“这厮怕不是个哑巴?”只有诸葛亮知道,当年在鹿门山夜谈时,徐庶能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还自创过一套八门金锁阵的破解口诀。

石广元混得更惨。曹操拿下荆州后,他主动投了降,结果被派去管屯田。大太阳底下,他戴着斗笠跟老农学插秧,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全是蚂蟥咬的包。

有年闹蝗灾,他带着百姓挖了三百条沟渠引水,转头被上司骂“浪费民力”。诸葛亮北伐时听说这位老同学还在当典农校尉,气得把羽扇拍在案几上:“曹魏御史台那群酒囊饭袋,也配让广元牵马?”

孟公威倒是四人里最风光的。他在凉州当刺史那会儿,把西域商路整治得井井有条,胡商们送的葡萄美酒堆满地窖。

有次羌人叛乱,他单骑入营,拎着两坛烈酒跟酋长拜了把子,兵不血刃平了乱。诸葛亮听说后乐得直拍大腿:“孟老四这脾气,活该他官运亨通!”

后来两人隔着祁山对峙,孟公威托人给诸葛亮捎了张字条,上面画着当年隆中茅庐的方位图,背面潦草写着:“卧龙岗的梅花开了三茬,酿酒的陶瓮还埋在枣树下。”

最神秘的要数崔州平。官渡之战后他就消失了,有人说在太行山见过他披着蓑衣钓鱼,有人说他混进了鲜卑部落当军师。

倒是博陵崔氏的后人争气,唐朝那会儿出了十五个宰相,族谱里赫然写着“崔钧,字州平,汉末隐士”。诸葛亮晚年给刘禅的《出师表》里藏着句暗语:“臣本布衣,昔交州平,屡闻得失。”

后来姜维在五丈原整理遗物时,发现个褪色的锦囊,里头裹着半片竹简,刻着“乱世棋局,执黑者输”——正是崔州平当年与刘备论天下大势时说过的原话。

回头看看这四位,混得最好的也不过是刺史,跟诸葛亮的丞相之位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换个角度想,徐庶在曹营装疯卖傻保住性命,石广元扎根基层造福百姓,孟公威镇守边疆开拓商路,崔州平看破红尘传承家学,谁又敢说他们的人生输给了诸葛亮?

乱世里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活法,比在史书上留个虚名实在得多。

倒是诸葛丞相,五十四岁就累死在五丈原,临终前望着北方的星空,不知是否想起隆中雪夜,五个年轻人围着火炉争辩“治世能臣与乱世枭雄孰高孰低”的往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大彭聊历史

大彭聊历史

带你领略精英人物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