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后,美方多次盛邀钱学森访美,钱是如何回应的
1935年8月,钱学森远赴美国留学深造,离开前,他向同学们说道:
“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钱学森潜心钻研,耗时一年便获得了硕士学位。不久后,钱学森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博士毕业后,他继续留在美国开展航空工程、火箭、导弹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到三十岁的他,早已成为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与此同时,他在美国也已经有了十分优渥的生活条件。然而,钱学森却从不打算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1949年10月,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激动不已,随即开始着手准备回国,用一身所学报效祖国。
然而,钱学森的归国之路却遇到了重重阻碍,美国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迫害。从后五年间,钱学森一家时刻被监视和跟踪。
即使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依然没有放弃。他开始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转向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1954年,钱学森写的《工程控制论》出版,一发行便受到科学界强烈反响。
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很快传回了国内,中共中央政府公开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径。
1955年,钱学森给陈叔通写去了一封“求救信”,这封信辗转被送回国内。陈叔通在看完信件内容后,立即将它送到了周总理手中。
当时,中美正在举行大使级会谈。原本,美国方面拒绝承认扣押了中国公民一事,但王炳南大使根据周总理指示,随即拿出了钱学森的信后,美方哑口无言,只好承诺允许他回国。
1955年9月17日,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带着一家人终于踏上了归国的邮轮。他当着美国媒体的镜头,郑重表示:
“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0月8日,钱学森一家安全抵达北京。第二天一早,钱学森便带着一家人来到天安门,看着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激动地说道:“我终于回来了。”
在得知钱学森买好船票后,国内便已经做好了欢迎他的准备。陈毅特别指示中国科学院,“尽快考虑钱学森的工作安排”,同时还派出代表前往深圳口岸迎接钱学森,护送他们一家人平安抵京。
当时,中科院的副院长吴有训在收到陈毅的指示后,激动不已。随即在当天中午举办宴席,并请来了郭沫若、李四光等人,向他们分享了这一好消息。
因为太过激动,吴有训声音不由得提高,担心“泄密”,急得众人几次提醒他说:“吴老,小声些,注意保密。”大家虽然努力镇定,但从他们压不住笑意的嘴角也能感受到兴奋的氛围。
钱学森回国不久,便来到了东北地区考察,这里是当时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陈赓见到钱学森后,问他说:“我们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那时候刚从美国回来,心里正憋着一口气,当即说道:“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为何不能搞?”
陈赓听后,高兴地点点头,说道:“我就是要你的这句话。”
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原本更擅长学术理论研究的钱学森果断根据国家需求,转向了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此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钱学森率领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精兵强将,投入到了中国导弹事业的伟大创业工作中。
新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搞“两弹”工作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钱学森等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们从未想过放弃。他们白手起家,一边学习这项崭新、复杂的技术,培养人才,一边组建研究机构。
而钱学森还经常深入荒漠戈壁,同众多科研人员和普通官兵在这里一待就是一两个月,从未因条件艰苦而喊累。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国防尖端科技逐渐步入世界前列。
因工作高度保密,外界对钱学森在中国的工作情况并不清楚,他们只能从苏联为数不多的报道中获得一些蛛丝马迹。然而,每当中国导弹、航天发展有重大进展时,钱学森这个名字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被美国媒体称作“中国的智囊”。
钱学森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伟大科学家,然而,相比于他取得的那些学术成果,拥有的名利和地位,更让他情绪激动的一件事却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8年9月24日,钱学森写下一封入党申请书,次年11月12日,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晚,他激动得彻夜未眠。
虽然一生收获无数荣誉,但却没有任何一项能够比得过“优秀共产党员”这一荣誉。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1979年,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奖”。当时,他在美国的好友曾热情邀请来学校参加领奖仪式。
但钱学森态度十分坚决地表示:
“我不会来美国领奖的,原因是,我是被驱逐出来的,至今仍然生活在美国的驱逐令下。如果我回到美国,我会遇到新的麻烦。”
进入八十年代后,美国方面也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但毫无例外都被他拒绝了。一次,在中央科学技术会议上,有领导劝他说:
“钱老,你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我们建议你可以接受邀请,出去走走。你出去和别人不一样,对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会有很大影响。……你去美国走走,对推动中美间的科学技术交流,甚至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都会有积极意义的。”
钱学森听后,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直言:
“当年我回国的事很复杂,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不宜出访美国。”
自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再没有踏上过美国的国土。
参考资料:党史文苑2013年11期、《中华魂》2020年第3期、《文艺生活》2019年第1期、《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百年潮2019年5期、《团结报》、文萃报·周二版2024年5期、新华社讯、《党史博览》《羁绊与归来》、读报参考2023年2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