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关羽的最后一面:荆州悲剧的伏笔,藏在这三次决策中

黑白说历史 1周前 (05-05) 阅读数 8 #历史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在刘备入川之后,他和好兄弟关羽就再也没见过面。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不然。

湘水河畔的最后一面:兄弟重逢,暗藏杀机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与孙权因荆州归属剑拔弩张。孙权派鲁肃、吕蒙突袭荆州三郡,关羽单刀赴会,寸土不让。消息传至益州,刘备亲率五万大军驰援,在公安与关羽会师。

这才是刘备入川后,兄弟二人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重逢。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引兵五万下公安”,关羽则“争三郡,进兵益阳”。兄弟联手,看似能震慑东吴。然而此时曹操突袭汉中,刘备后院起火,不得不与孙权“湘水划界”,匆匆割让长沙、桂阳二郡,草草收场。

表面看,湘水之盟是孙刘的暂时妥协,实则是荆州危机的预演。刘备带回益州的五万精兵,本可重振荆州防务,但他却选择与关羽“喝庆功酒”,未留一将一卒。

这场重逢,恰恰成了兄弟诀别的序曲。

刘备的致命疏忽:荆州无将,关羽独木难支

湘水之争后,刘备做了一项令人费解的决策——带走张飞、赵云、马超等所有核心将领,仅留关羽镇守荆州。

《华阳国志》记载,刘备返川时,“封关羽董督荆州事”,看似委以重任,实则隐患重重。关羽麾下仅剩糜芳、傅士仁等庸才,而东吴吕蒙、陆逊早已虎视眈眈。

更耐人寻味的是,刘备曾试图派马超协防荆州。马超归降后,被封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三国志·马超传》),此地毗邻曹魏前线,本可分担关羽压力。但马超因与关羽矛盾(注:裴松之引《山阳公载记》称关羽轻视马超),始终未赴任。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马超督临沮,只是一种遥领都督,也即是名义上的。总之,马超也远离了关羽。

刘备若留下赵云或魏延,或许能改写历史。但他在汉中之战将猛将悉数调往益州,荆州成了“人才荒漠”。这背后,是刘备对孙权的误判——他以为湘水之盟已稳住东吴,却不知孙权对荆州的执念,远超他的想象。

孙权为何非夺荆州不可?一场被低估的地缘死局

赤壁战后,孙刘共分荆州六郡。刘备借南郡(即“借荆州”)后,独占五郡,东吴仅剩江夏一隅。孙权曾质问鲁肃:“当初劝我借地,如今岂非养虎为患?”

更令孙权愤怒的是,刘备“借地不还”,反手夺取益州。据《江表传》记载,孙权大骂刘备“猾虏挟诈”,自此彻底撕破脸皮。

荆州是东吴的命门!孙权欲“全据长江”,必须控制荆州上游;而刘备的“隆中对”同样以荆州为北伐跳板。

两家战略冲突注定不死不休。

可惜刘备沉醉于益州大业,竟将荆州安危寄托于一纸盟约。

关羽北伐:孤注一掷的豪赌,无人兜底的绝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这场辉煌背后,是致命危机——荆州后方空虚,且无大将镇守。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北伐时,“留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屯公安”。此二人能力平庸,更因粮草供应与关羽结怨。

东吴趁机策反,吕蒙白衣渡江,糜、傅不战而降,关羽退路瞬间崩塌。

若刘备留赵云守江陵,吕蒙未必能轻易得手;若张飞驻军宜都,关羽何至于败走麦城?

刘备的忽略或者说“无视”,终让关羽成了无援的孤军。

结语

细究荆州之败,表面是关羽刚愎、糜芳叛变,实则是刘备战略短视所致。

其一,他低估孙权的野心,高估联盟的牢固性;其二,他忽视“荆州需文武兼守”的常识,放任关羽独揽大权;其三,他沉迷“跨有荆益”的蓝图,却未在两个战场间找到平衡。

湘水河畔的那次重逢,本可成为挽救荆州的转折点。

但刘备的疏忽、孙权的隐忍、关羽的孤傲,共同酿成了这场三国时代最悲壮的失败。

没错,这是双输的局面。也别说孙权在这次中得到了什么长久的好处。最后便宜的还是曹魏。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江表传》等史料)

若你是刘备,湘水之盟后会如何布防荆州?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