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易国学|湖大80后教授带学生“算命”,开课即满员!网友:求开网课!
当大学课堂遇上千年玄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岘副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书院》课,因“教卜卦”冲上热搜,开课即爆满,旁听生挤满教室,网友直呼:“宇宙的尽头是玄学!”这门课究竟有何魔力?
走进陈岘的课堂,学生们人手50根算筹,跟随老师学习《周易》中的“大衍筮法”——一种古老的卜卦方法。课堂上,学生化身“古代术士”,亲手操作算筹,体验千年文化的神秘与智慧。陈岘表示,卜卦只是切入点,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周易》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课程设计更是“不走寻常路”:
30%理论+70%实践:学生走出教室,在岳麓书院六君子堂听历史故事,在博物馆探秘上古农具,甚至动手磨米浆、制米皮,体验非遗工艺。
跨界融合:有学生将编程与《周易》结合,开发出“大衍筮法”易学软件;还有人把经典研读与趣味运动结合,设计书院特色赛事。
网友热议:求开网课!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玄学课”?课程爆火后,评论区炸开了锅:
支持派:“这才是文化自信!”“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想学!”不少网友喊话陈岘开网课,甚至调侃“保证上课不睡觉“。
争议声:有人质疑“大学教算命是迷信”,认为应专注科技强国;也有网友反驳:“卜卦是传统文化研究,和迷信无关”。
陈岘回应:“课程并非宣扬迷信,而是以兴趣为导,让学生从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他强调,课程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
文化认同与创新思维。
为何爆火?传统文化的“破圈”密码1、兴趣驱动:枯燥经典变趣味实践,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玩”。
2、文化共鸣:年轻人对“血脉觉醒”的热情高涨,玄学、非遗等成为新潮流
3、创新教学:打破“填鸭式”教育,用现代方式激活古老智慧,如类似玄中易AI+周易、博物馆沉浸课等。
争议背后: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教育共处?陈岘的课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边界”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卜卦作为文化现象,承载历史与哲学价值,值得学术研究。
反对者担忧,过度聚焦玄学可能模糊科学与迷信的界限。
对此,陈岘表示:“传统文化教育需取其精华,既要敬畏历史,也要理性批判。”课程中,他引导学生结合现代视角,思考《周易》中的辩证思维与人生哲学。
结语:当玄学走进课堂,我们该欢呼还是警惕?陈岘的卜卦课,像一扇窗,让年轻人看见传统文化的深邃与鲜活。它提醒我们:传承不应是照本宣科,而是让千年智慧与当代生活对话。正如网友所言:“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不如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互动话题:
你会想上这样的“卜卦课”吗?传统文化如何“破圈”?留言区聊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报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