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重大战略失误,陈有谅一旦抓住机会,朱元璋必定生死难料
朱元璋征战一生,犯下足以影响命运的重大战略失误,仅仅只有一次,而且这一次的对象还是陈有谅。如果陈有谅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凭借陈有谅自身的实力,幸运的话,朱元璋能够成为丧家之犬,不幸运的话直接命丧沙场。
至正二十三年,有一道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这道消息就是朱元璋表面上的首领小明王(小明王是红巾军的头,而朱元璋隶属于红巾军)正在安丰遭受张士诚的猛攻。
朱元璋要去,但是刘伯温却叫朱元璋别去,朱元璋要去的理由很简单,第一、小明王是他的首领;第二、安丰是南京的屏障,一旦失去安丰,张士诚随时可以兵临南京城下。
而刘伯温叫朱元璋别去的理由也很简单,第一、这时的朱元璋已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小明王对于朱元璋而言是无胜于有的人,倒不如借张士诚之手除掉他;
第二、如果一旦出兵与张士诚作战,陈有谅又跑来蹭热闹的话,一定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谁又能够保证胜利。
朱元璋固执己见,不听从刘伯温的话,硬要出兵,刘伯温无奈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的袖子,不让朱元璋发布命令,可是根本没有任何用处,该发布的命令还是发布了下去。
相信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十分的郁闷,但值得“庆幸”的是朱元璋很快也会加入郁闷队伍。
三月一日前往安丰解救小明王的朱元璋,到三月十四日得到了一个最不理想的结果,那就是安丰没有保住,却保住了小明王,这个结果他事先绝对没有预想到的。
必须要保住的,没有保住,不必需要保住的却保住了。
朱元璋气不打一出来,并没有直接撤兵,而是选择攻打张士诚的庐州。
徐达认为攻打庐州是不对的,之前救援安丰就已经是失策,现在又攻打庐州,陈有谅一旦出兵,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朱元璋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丧失了理智,一意孤行,对于徐达的进言不管不顾。出乎意料的是,庐州不管朱元璋如何攻打,就是稳如泰山。
此时距离朱元璋三月一日出兵,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可是一直被刘伯温、徐达担忧的陈有谅却一直没有任何的动静。
要知道当时的陈有谅已经准备好了六十万大军,上千条战舰,以及各种粮草军需,如果说处于朱元璋上游的他,趁着朱元璋出兵安丰,率领大军顺流而下,那么朱元璋一定会没有任何选择,直接陷入两面作战。
而当时朱元璋能够调动的兵力仅仅只有二十万,对付一个张士诚就已经够呛,何况要同时对付陈有谅。
对于陈有谅当时的不作为,始终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吝啬的上天难得给他一次机会,生生的被他给错过。
到了四月份陈有谅才慢慢吞吞的率领六十万大军顺流而下,扑往朱元璋的地盘。
在正常人看来,朱元璋仅有二十万大军,他有六十万大军,有着极大的军力优势,直接往南军冲去就可以了,但是他却偏偏不选择南京,而是选择南昌。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南昌这么个地方,愣是拖了他八十五天,先出兵的他,反倒等后出兵的朱元璋逆流而上,到鄱阳湖找他决战。
南昌的守军虽然只有几万,但是南昌就那么大,陈有谅的六十万大军,不可能一下子扑上去,只能一拨人一拨人轮着来,军力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瓦解。
其实陈有谅四月份出兵并不晚,当时的朱元璋还在攻打庐州,如果说他这时直接冲向南京,绝对够朱元璋喝上一壶。
可是他偏偏小心眼,不知道是为了报仇(南昌原本是他的地盘,但是守将背叛了他),还是为了铲除后顾之忧,死磕南昌。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都八十五天了,哪里还有什么士气?虽然在人数上有优势,但是在士气上非但没有优势,反倒还有劣势。
朱元璋虽然攻打庐州也是久攻不下,但是并没有动用全部的兵马,对于士气的影响不大。
“鄱阳湖之战”,一战定乾坤。随着陈有谅的失败,他的地盘进而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而张士诚只是一个甘愿当富家翁的人,没有陈有谅那样的志气,陈有谅多次想与他联合攻打朱元璋,可是他每次都敷衍了事,以至于陈有谅一灭亡,随后他就被朱元璋也灭亡。
不是朱元璋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朱元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