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只活了27岁,写下一首诗,短短4句,却被传诵了千年!

史中阅灯火 5天前 阅读数 18 #历史

大唐盛世,不仅仅为我们呈现出了当时中国的繁华,还带来了无数文学上的瑰宝,那就是“唐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这种朗朗上口的感觉总是会带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而伴随唐诗一起流传后世的,还有他们的作者。

比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仙李白,以及不见长江滚滚来的诗圣杜甫,一人极尽浪漫,风度翩翩,而另一人则忧国忧民,呜呼哀哉,除此之外,还有一人同样值得我们铭记,那就是诗鬼李贺,他虽然年仅二十七岁就早逝,但写下的四句诗却传诵千年。

无缘为官,成为诗人

对于唐朝的诗作名家来说,作品的产生从来不是中规中矩,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妙手偶得,比如李白就曾进入皇宫专门作诗,也曾在别人的命令下写出“云想衣裳花想柔,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美诗篇,但也是一语双关,并非为某人而作。

就在之后不久,他便回归旅途,在山水之间重新寻找创作的灵感,杜甫也是如此,出生于晚唐的他只有在目睹和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之后,才能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绝句,所以说文学风格是需要经历的,李贺也是如此。

在命运上,他和李白似乎有些相似之处,李白因为父亲乃是最底层的商人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而李贺最终因为父亲的关系而无缘科举,早在李贺童年之时,便可以出口成章,闻名于当地,原本在20岁那年参加科举,就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

甚至在后来的放榜中,李贺已经因为雁门太守行中的绝句而夺得魁首,但却被一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举报,称李贺父亲名字中含有“晋”字样,与进士一词发生冲突,没有及时避讳,应当取消资格。

而就是因为这一次风马牛不相及而又荒谬地举报,导致李贺入朝为官之路失败,这样的遭遇带给李贺的不仅是庞大的失落感,还有对朝廷的无奈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惋惜,从这次之后,李贺便放弃了入朝为官,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历程。

同为李姓而又才高八斗,所以李贺和诗仙李白一样,拥有不错的家境,所以在他科举受挫开始自己的诗作生涯之时,还有一定的随从仆人负责记录,从当时的情况看,李贺就像是一个宝剑入鞘的侠客,虽然没有通过科举闻名天下,但显露出来的才气却无法抵挡。

虽然他的人生就像是璀璨的流星一般匆匆而过,但却有杜牧为他创作小叙,李商隐为他立传,后世甚至将此二人与李白共称为“三李”,甚至还在后来出现了多个故事和传说,供后人研究其故事,足以说明李贺在唐朝之中地位的重要性。

李贺诗歌的特点与意象

李贺虽然在27岁去世,但留给后世的佳作不少,以至于在后来的赏析和解读之中,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从他的用词来看,一部分人认为李贺诗中的意象忧郁和冷清,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早年怀才不遇的命运。

比如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就曾出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说法,大致意思为敌军黑压压一片滚滚而来,就像是要将整个城池吞噬一般,至此不用再看后文,仅仅这一句就带给人满满的压迫感,我们似乎已经能看到大军压境的窘况。

而在营造这种冷清的气氛之后,才是李贺诗作的真正目的,即,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为黄金台,即幽州台,李贺在这里也使用了一个典故,所谓黄金台,其实是战国时期某位君王招贤纳士之场所,主要体现君对臣的知遇之恩。

李贺如此创作,就是借古讽今,自己身在黄金台,甘愿为君王冲锋赴死,但始终没有明君来理解自己,从其意向看。均为冷色调的场景和物品。

此外在马诗之中,对这种意向也曾有使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就给人们构造出了一副塞外凄苦清冷的场景,而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依然被放在后两句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之中,通过良马没有好辔头的遭遇来暗指自己的怀才不遇。

其实不只是李贺,许多怀才不遇的诗人都喜欢用类似意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之所以只有李贺产生争议,是因为他的意向运用,在后来走向了恐怖和惊吓,这很可能也是他诗鬼称号的由来。

或许是李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后期诗歌的创作上越发大胆,比如在致酒行中曾有一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此时的“招魂”意向已经远远超出了清冷的范畴,将自己的悲剧通过一些恐怖和死亡的意向所表达出来。

同样能够体现此时官场之中的黑暗,只不过在表达上比较阴森,一部分人不能接受,李贺运用这种意象,不但表达对朝政的感慨,还反映自己的亲身经历。

比如在《南山田中行》诗中,就曾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华的诗句,全诗所展现的仿佛就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常年早年怀才不遇,后来因为染病如同孤魂一样四处漂泊不定,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了一生碌碌无为。

这便是李贺通过鬼神等恐怖的意向,将自己内心的悲剧故事和遭遇慢慢展示出来,从最初的一腔热血,到后来的屡屡受挫,再沦落为最终的万念俱灰,一步一步走向最终的深渊,仿佛只有这些黑暗的鬼神意向,才能最好的表达自己。

流传千古的绝句赏析

刚才提到过,李贺融入在诗中的情感就像他内心的热情之火一样,逐渐变得微弱,最后直至熄灭,所以前后的风格差距较大,后来还引起了不少文人的争议,其中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却凭借仅仅四句,一直被传诵千年。

其全诗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从这首诗的用词来看,李贺并没有使用冷月,大漠,甚至死亡等负面的意向,整个看起来磅礴大气,大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气魄,无论是写诗还是当官,正面的氛围显而易见。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时期,此时的李贺已经因为仕途不顺而返回家乡,回归田园,虽然此时的生活无忧无虑,但从诗中却可以感受出李贺对年华飞逝的无奈,全诗既有写景也有抒情,最终还是对自己壮志难酬虚度时光的感慨。

虽然没有凄凉的意向,但首句之中雄浑的斥责发问就可以看出李贺当时的焦急情感,好男儿难道不应该荷戟执戈,骑上战马,冲锋陷阵为国家驰骋沙场,收复土地吗?但在扪心自问之下自己却没能做到,虽然没有直言“悲”,但却升起一种悲怆。

这种反问的语气让李贺不满的情绪再度提升,而后两句,则是以一种反讽的方式呈现出来,所谓凌烟阁,乃是唐朝时期用用来表彰在唐朝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之人,比如大将军李孝恭,尉迟恭敬德等等一些名声显赫之人。

这些种种,要么是战场之上功劳显著,为大唐开疆拓土,要么就是治国理政方面信手拈来,在维护国家和政局稳定上起到了重大作用,李贺之所以将凌烟阁运用在此,是为了铺垫后半句的“若个书生万户侯?”。

主要就是想说进入凌烟阁的人,无不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而绝非是整天醉心于文字的书生,这既是对一生只沉醉读书之人的嘲讽,也是将自己常年怀才不遇之后内心的苦闷表现在读者眼前。

虽然这首诗和李贺其他的作品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抒发自己忿忿不平的情绪,但却完全没有冷清乃至恐怖的意向,反而是以一种大丈夫为国而死的气魄开篇,连续两句反问增强气势,读者在第一时间就会被感染。

其次引起自己对家国情怀的共鸣,随后李贺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于读者来说也就更容易接受。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一直被千年传诵,包括李贺这个名字,也被深深记住。

结语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李贺短暂的一生之中,个人经历是十分凄惨的,从自己仕途被毁,走向诗歌开始,就一直在表达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几乎每一首诗都可以看到他幽怨的感觉,只不过因为意向使用的问题,有些人不太能接受,不过终归是有一首绝世佳作流传后世,诵读千年。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中阅灯火

史中阅灯火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