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0年,复旦18“驴”:18名大学生有多忘恩负义!

世界之大想去看看 2个月前 (03-19) 阅读数 25 #推荐

2010年,一个关于责任、勇气与冷漠的故事在中国社会激起了轩然大波,这便是复旦18“驴”事件。这起事件不仅考验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让公众重新审视了高学历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事件的起始,一步步走到事件的结束,回顾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故事的起点,是2010年12月初,复旦大学BBS上的一则帖子。这则帖子号召热爱户外活动的同学们,一起穿越黄山一段未开发的区域。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响应,共有18名年轻人加入了这次探险,他们中有10名在校学生,4名已毕业的复旦学子,以及4名校外人士。这个团队年龄跨度不小,最小的仅18岁,最大的也不过27岁,满腔热血与对未知的好奇将他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领队侯盼,一位复旦2009届的毕业生,为此次探险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包括携带等高线图、指南针、对讲机、安全绳、急救药品以及GPS等装备。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勇者开玩笑。12月11日凌晨3点,他们抵达黄山脚下,开始攀登。不幸的是,中午时分,领队侯盼不慎将GPS掉入水中,导致这一关键导航设备失效。尽管遭遇挫折,他们还是依靠着剩余的装备,艰难地完成了当天的行程计划。

12月12日,黄山下起了雨,原本就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湿滑难行。早上,他们在收拾营地后下山,却很快迷失了方向,误入歧途。夜幕降临,饥寒交迫的他们终于在翡翠谷找到了一个宿营地,彼此依靠着体温取暖,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第二天,意识到自救无望的他们,决定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黄山当地迅速组织了200多人的救援队伍,包括公安、武警和消防人员。救援行动迅速展开,而年轻的民警张宁海,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他自告奋勇担任殿后任务,肩上扛着沉重的救援设备,同时还要安抚那些惊慌失措的学生。在救援过程中,一名女同学因看不清路而摇摇欲坠,张宁海毫不犹豫地抓起手电筒,大声喊道:“我来照亮前方!”然而,就在他专心照路时,脚下的土地突然松动,他坠落悬崖,不幸牺牲,年仅24岁。

当救援队将张宁海遗体抬下山时,获救的18名学生却表现出了令人心寒的冷漠。面对救援人员递来的食物,他们狼吞虎咽,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在张宁海的遗体旁,甚至有人发出了不合时宜的笑声,仿佛这一切与他们无关。当救援人员试图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对张宁海牺牲的看法时,他们只是敷衍地回应,然后匆匆离去,没有留下一丝对救命恩人的敬意或感激。

回到学校后,这些学生在复旦论坛上的言论更是让人震惊。他们讨论的焦点不是如何纪念烈士,而是如何搞好媒体公关,降低此事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学生声称“警察牺牲是职责所在”,这种冷漠无知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公众。在张宁海的追悼会上,这18名学生无一到场,他们的缺席让更多人感到了愤怒和失望。

舆论的浪潮汹涌澎湃,迫使这18名学生不得不面对公众的质问。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表示将帮助张宁海的父母养老,并承诺会在逢年过节时看望二老。然而,这些承诺最终只是一纸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而张宁海的父母却仍在孤独中承受着失去独子的痛苦。

2021年,张宁海的老父亲因病住院,身边却无人陪伴。医护人员见他孤苦无依,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轮流给他买饭、照顾起居、帮助术后恢复。在得知老人儿子的英勇事迹后,医护人员更加心疼这位失去独子的老人。

然而,那些曾经承诺会照顾老人的学生们,却从未出现过。这起事件不仅让张宁海的家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让公众对人性的冷漠与自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冷漠与逃避责任的态度,让人们不禁质疑:知识与品德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吗?

复旦18“驴”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多面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与学历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品德与责任的培养。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技能,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如今,时间已经冲淡了当年的愤怒与失望,但张宁海的名字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真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加优秀、更加有担当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世界之大想去看看

世界之大想去看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会努力做出更加优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