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40亿的张艺谋,让九旬老母独居,两个残疾弟弟种地、修车

反卷娱乐君 5天前 阅读数 561 #娱乐

提起张艺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导演,据说他的身价已达40亿。

然而,很少人知道,张艺谋其实还有两个残疾弟弟,他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靠着哥哥过得光鲜。而是一个在乡下种地,一个在修车。

那么,张艺谋为什么不帮帮两个弟弟呢?

01

1950年,张艺谋出生于西安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军人,母亲张孝友是医生,家中三兄弟中,他是唯一健康的孩子。

二弟张伟谋因幼年高烧导致双眼视力仅剩0.1,三弟张启谋因医疗事故失聪。

全家五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平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艺谋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偶尔带回一包白糖,都会分成三份,兄弟三个用筷子舔。

这为数不多的甜蜜时光,也让张艺谋从小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带着家人过上好日子。

初中毕业后,张艺谋被下放到乾县农村插队。

白天扛麦子,夜晚偷读《战争与和平》,他用献血换来的钱买了人生第一台海鸥相机。

1978年,他凭借自制的摄影集破格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临行前对母亲说:“等我出息了,接你们去北京。”

02

1997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张孝友独居西安交大附属医院旧楼,一住28年。

邻居回忆,老人每日买菜做饭,甚至拒绝儿子请保姆:“我能动一天,就不当废人。”

成名后的张艺谋曾在西安豪华地段给母亲购置了带电梯的复式豪宅,结果,母亲只住了三个月就就搬回了老楼,她说:这里的电梯比我的血压还不稳定,楼下的菜市场没有老邻居唠嗑。“

2022年,有记者拍到张艺谋深夜陪母亲看秦腔。

散场时,90岁的老人执意自己走台阶,儿子伸手搀扶却被轻轻推开。

儿子越有名气,母亲就更加执着。大概对儿子的满意,统统都装在心里了吧。

03

二弟张伟谋的人生剧本,与哥哥截然不同。

高度近视的他,没有其他谋生的本事。张艺谋也曾经带他去北京找工作。当时,张艺谋把弟弟安排在他在北影厂道具打杂,但因为沟通障碍,张伟谋半年后就偷偷地买了站票回西安。

他在老家承包了一片果园,倒也经营地有声有色。每年苹果成熟时,张艺谋会收到弟弟给他寄来的冰糖心苹果。

三弟张启谋在老家巷子里开了一家修车铺,已经37年了。他手艺精湛,倒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甚至有游客专门来体验“导演弟弟修车”。

修车摊旁总挂块黑板,用粉笔与顾客“笔谈”。

张艺谋曾试图接他们去北京,却被拒绝:“你有你的奥斯卡,我有我的扳手和邻居。”

2001年,张艺谋为弟弟们在西安购置房产,却被退回房产证。二弟说:“哥,你拍电影欠债时,我们帮不上忙;现在你好了,我们也不能拖后腿。”

这种“陕西式硬气”,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早有投射——《秋菊打官司》里为讨说法跋山涉水的农妇,《一个都不能少》中固执寻人的代课老师,皆是如此。

03

在《我的父亲母亲》拍摄现场,张艺谋曾对演员章子怡说:"陕西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就像油泼面,看起来粗犷,实则滚烫。" 这种独特的亲情观,在他处理家庭关系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住院时,他推掉戛纳评委工作陪床半月;侄女考电影学院落榜,他送去相机要求“先拍一万张废片”;汶川地震后,他匿名捐建127所学校,只因“见不得孩子没书读”。

张伟谋翻盖修车铺时,张艺谋悄悄转账 50 万,但要求弟弟出具借条:"这是投资,等你扩大规模后要分红。"

这种商业思维背后,是对弟弟尊严的维护。正如他在《秋菊打官司》中所表达的:"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距离感”源于一次失败尝试。

前面我们说过,他将二弟接到北京安排工作,不料弟弟因沟通障碍抑郁返乡。

自此他明白:“真正的帮助,是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呼吸。”

后记

当网友质疑“为何不帮”时,或许忽略了另一种亲情表达方式:九旬母亲在旧楼晾晒被褥时的笑意,弟弟修好自行车后点燃的廉价香烟,比豪宅名车更接近幸福的本质。

张艺谋曾说:“我拍电影,是想证明普通人也能活得有尊严。”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选择用金钱丈量亲情,也有人选择让最爱的人,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种“不帮”,或许才是最深沉的成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反卷娱乐君

反卷娱乐君

娱乐趣事每日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