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无人机法规”对上海发展低空经济有哪些借鉴?
当前,国内各地都在积极酝酿布局“低空经济”,上海也处于关键的起步期。从该产业的特点看,制定一部实用有效的“商用无人机”法规,无疑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举。拥有这样一部“空中交通法”,其价值不仅在于风险防控(保障低空安全与公共秩序、保护隐私与数据主权),更在于“通过规则创新,优化空域资源利用效率,释放低空经济产业潜能和万亿级市场空间”。由此可见,上海亟需在安全底线与产业上限之间找到平衡,以法规的确定性对冲技术的不确定性,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样板”,并提升低空经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现阶段国际上在低空经济和商用无人机领域比较成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法规》(以下简称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法规》(以下简称EASA),其中,FAA中的《联邦航空条例》第107部分,对商业无人机的操作有明确规定,如飞行高度、操作人员资格、飞行许可等;EASA则是制定了针对无人机的《欧洲无人机法规》(EURegulation),规定了无人机的分类、操作要和注册程序等。下面就两部法规中关于商业无人机操作规定的“异同”之处,分别进行概述:
下图左: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法规的标志(图片来源:airsite)
下图右: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法规的标志(图片来源:alamy)
01
相同点
两部法规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注册要求。两者都要求商业无人机操作员对其使用的无人机进行注册。FAA要求重量超过0.55磅(约0.25公斤)的无人机进行注册,而EASA也要求在特定重量范围内的无人机进行注册。
第二,操作人员资格。两者都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资格。FAA要求商业无人机操作员持有远程飞行员证书,而EASA则要求操作员完成相应的培训并获得操作员证书。
第三,飞行高度限制。两者都对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进行了限制。FAA规定无人机在不超过400英尺(约122米)的高度飞行,而EASA也有近似的高度限制。
第四,视距飞行。两者都要求无人机在操作时保持在视觉范围内飞行,即操作员必须能够在视觉上监控无人机的飞行。
第五,保险要求。两者都鼓励或要求商业操作员为其无人机操作投保,以覆盖潜在的责任风险(虽然具体要求有所不同)。
02
不同点
两部法规的不同点也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分类和分级。FAA的规定适用于大多数商业无人机操作,分类相对简单;而EASA的法规将无人机操作分为不同的类别(开放类、特定类和认证类),每类有不同的要求和限制。
下图:自2024年1月1日起,EASA适用的“开放”类别表格(图片来源:easa.europa.eu)
第二,操作限制。FAA对大多数商业操作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在夜间飞行和超视距飞行方面;而EASA则只允许特定类和认证类操作,在获得额外的审批和风险评估后,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进行飞行。
第三,夜间飞行。FAA允许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夜间飞行,同时需要额外的灯光设备和操作员培训;而EASA在夜间飞行方面的规定相对严格,通常需要额外的许可。
第四,无人机重量限制。FAA对无人机的重量限制为55磅(约25公斤),而EASA则规定针对不同类别的操作有不同的重量限制。
第五,数据隐私和安全要求。FAA的规定相对较少涉及这些方面内容,而EASA在无人机操作中对数据隐私和安全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涉及个人数据时。
下图:EASA的三种无人机操作类别(开放类、特定类和认证类)(图片来源:dronelife)
总体而言,虽然美国和欧洲的无人机法规在某些基本原则上相似,但在具体的操作要求、分类和监管框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反映了各国和地区在无人机管理方面的政策取向和市场需求。
03
借鉴点
因此,上海在制定无人机法规时,可以从以上两部法规中进行多方面借鉴,这样既能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使其具备落地上海的可操作性。以下是一些可以借鉴的关键方面:
1.分类与分级管理
· 借鉴点:欧洲的无人机法规将无人机操作分为开放类、特定类和认证类,依据风险和复杂性进行分类管理。
· 建议:上海可根据无人机的用途、重量和操作环境,对无人机操作进行分类,以便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2.操作人员资格
· 借鉴点:FAA和EASA都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资格和培训。FAA要求远程飞行员持证,EASA则要求完成培训并获得证书。
· 建议:上海可建立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和认证体系,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飞行安全性。
3.飞行高度与视距要求
· 借鉴点:FAA和EASA都对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视距进行了限制,以确保飞行安全。
· 建议:上海可制定明确的飞行高度限制和视距飞行要求,确保无人机在操作时不会干扰其他航空器和地面活动。
4.注册与标识
· 借鉴点:FAA和EASA都要求无人机进行注册,并在无人机上标识注册信息。
· 建议:上海可建立无人机注册制度,要求所有商业和某些特定类型的无人机进行注册,并在机身上标识相关信息,以便于追踪和管理。
5.保险与责任
· 借鉴点:FAA和EASA都鼓励或要求无人机操作员投保,以覆盖潜在的责任风险。
· 建议:上海可考虑引入无人机操作责任保险的要求,以保护公众和操作员的利益。
6.数据隐私与安全
· 借鉴点:EASA在无人机操作中对数据隐私和安全有严格的要求,FAA也关注数据安全。
· 建议:上海可制定相关规定,确保无人机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
7.环境保护
· 借鉴点:EASA在无人机操作中考虑环境影响,要求进行环境评估。
· 建议:上海可在无人机法规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确保无人机操作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8.应急管理与事故报告
· 借鉴点:FAA和EASA都有事故报告和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
· 建议:上海可建立无人机事故报告机制,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处理和调查,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9.技术标准与创新
· 借鉴点:FAA和EASA都在不断更新技术标准,以适应无人机技术的发展。
· 建议:上海可建立动态的法规更新机制,及时吸收新技术和新应用,保持法规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通过上述九方面的借鉴,相信上海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无人机法规,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飞行安全和公众利益。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撰稿:严含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