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关税陷阱重演: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到2025年美加贸易战,历史为何总在循环?

世界地理与历史探索 6天前 阅读数 61 #推荐

1930年,纽约港的起重机停止了轰鸣,堆积如山的进口羊毛,在烈日下,慢慢地发霉腐烂,海关仓库里的巴西咖啡豆,爬满了蛀虫。

当美国将2万种商品的关税提升至59%之际加拿大的木材商,烧毁了那通往底特律的铁路提货单;比利时的钢铁厂主,把美国的订单,扔进了熔炉之中;阿根廷的农场主,把芝加哥的期货报价表,撕成了碎片,随后撒向了潘帕斯草原——这场全球贸易的“集体自杀”行为致使世界经济在四年间,萎缩了66%。

九十五年后的今天,当特朗普在密歇根州汽车厂宣布对加拿大铝材征收25%关税时五大湖区的机床仿佛突然生锈,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在空中划出颤抖的弧线,因为历史正在露出它狰狞的獠牙:所有高举关税屠刀的国家,最终砍中的都是自己的咽喉。

翻开北美大陆的经济版图,美加边境线,就如同那以手术刀极为精准地切开,接着又格外小心翼翼地缝合起来的连体婴身上所遗留的伤口那般。

加拿大每天,向美国输送60万桶原油,这数量足够装满两艘辽宁号航母;美国汽车流水线上,每三个螺丝,就有一个来自安大略省;五大湖区的电网,交织成共同的心跳,当密歇根州的工厂停电时,多伦多的变电站会同步地发生震颤。

这种地理上仿佛有着宿命般的相互依存关系,当特朗普挥动他那关税大棒的时候,那飞溅出来的木屑定然会扎进美国自身的眼睛里。

当加拿大宣布对佛罗里达柑橘征收报复性关税时,佛州果农发觉,他们的橙子,尚未能及时装船,便已然在枝头逐渐地开始腐烂了——这相较于1930年更为荒诞的场景,印证了现代产业链所隐藏的致命弱点:当两个紧密相连的国家相互攻击之时,奔涌而出的,始终是夹杂着双方苦痛的脏物。

回望那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关税坟场”,那些泛黄着的、携带着岁月所留痕迹的经济数据,直至今日依旧仿佛在滴着血。

英国钢铁厂,在这四年间,将百分之七十的高炉,变成了爬满藤蔓的废墟。华尔街的那些银行家们,在抱着金条跳楼之际,怀里还揣着胡佛总统“以关税救国”的演讲稿。

更讽刺的是,当年美国为了保护农业而推出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最终致使堪萨斯州的麦田被沙尘暴所吞噬——因为欧洲实施了报复性关税,从而关闭了粮食的出口通道,那些过度开垦的土地在失去了国际市场之后,化作了如同末日般的“黑色风暴”。

今天的政客们,似乎患上了历史失忆症。他们看不见关税战,从来都是回旋镖:当拜登政府,为保护铁锈带而筑起关税高墙时,加拿大反手就冻结了,五大湖区跨境输电项目,导致密歇根州,三家汽车厂,在盛夏时节,集体断电,流水线上的皮卡半成品,像极了1933年纽约街头,排队领救济面包的失业工人。

地缘经济的绞索,往往由亲手编织者,先后陷入窒息的境地。1828年,那场“让人厌恶的关税”,使南方的棉花堆积如山,就像诅咒之峰,最终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把进口税率抬高至48%,不过却让美国的工业品在殖民地市场被英国货物全面压制。

如今的特朗普政府明显没领会这些惨痛教训,他们觉得25%的铝材关税能让加拿大跪地求饶,不过却不知渥太华的反制清单早已将目光锁定在波音飞机的钛合金部件上——当西雅图工厂的工程师们看到供货单上原本的加拿大印章变成了海关罚单时,太平洋上空的每一架787客机都如同悬在了美国航空业头顶的一把利剑。

这种自杀式博弈背后,是政客们心照不宣的,肮脏的秘密:他们需要关税——这个政治上的“吗啡”来暂时止痛,哪怕知晓长期注射会要了经济的命。

当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的铝业股,集体崩盘时,华尔街的操盘手们,突然在K线图上,看到了1929年的幽灵。

但这次危机比大萧条时代更为凶险,——现代供应链的精密程度,远远超于当年,美加边境每天,都有价值20亿美元的货物来回穿梭,其复杂程度,就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一般。

加拿大温莎市的汽车零件厂,停电十分钟,就能使底特律的三条装配线,停顿;美国缅因州的造纸厂,断供半天,蒙特利尔的印刷厂,就会让《纽约时报》出现空白版面。

这种毛细血管般的产业联结,使得关税战不再乃是拳击台上的互殴,而是连体双胞胎的器官争夺战,任何一刀下去,都会引发全身性败血症。

历史总是用不同的剧本,重复着相同的结局:当特朗普在那关税令之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他所签署的,实际上乃是北美制造业的一份集体死刑判决书。

站在北美大陆的十字路口,我们看见两个鬼魂在关税废墟上起舞:一个是举着"美国优先"标语的胡佛,另一个是挥动"让加拿大再次付钱"横幅的特朗普。

他们踩着1930年全球贸易额66%“暴跌”这一曲线,在2025年,美加贸易15%的“预估值”之上画出了新的“死亡螺旋”。他们借助这一特殊的曲线与预估数据,仿佛在贸易领域绘制出了一道独特而危险的轨迹,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态势。

但历史的审判从不迟到,——当加拿大报复性关税致使美国铝价迅猛上涨之时,特斯拉的充电桩生产计划被迫搁置;当五大湖区有三十万蓝领工人走上街头进行抗议之际,他们所举起的标语与1933年纽约示威者手里的完全相同。

这残酷的轮回,印证着经济学的铁律:地理的邻近性,在关税战中,会变成双刃剑,刺伤对手的同时,必然会割断自己的动脉。

或许只有当WTO的仲裁书变成带血的教鞭,政客们才会明白,二十一世纪的贸易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躺在同一口棺材里的宿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世界地理与历史探索

世界地理与历史探索

分享全球地理历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