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馅饼”变“陷阱”!四川达州公安网安部门破获2起侵公案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 “好事”:商业街拐角处,年轻的小伙子举着 “扫码领纸巾” 的牌子,笑容亲切;商场门口的展架上,“网页抽奖 100% 中奖” 的标语格外醒目,只要输入手机号就能参与。很多人想着 “反正不要钱,试试呗”,却不知道,当你在非正规链接里输入信息的那一刻,手机屏幕背后可能有双眼睛正等着收集数据。犯罪嫌疑人肖某一伙就是靠这招,在菜市场、广场蹲点两个月,用几包纸巾、几把面条换走 2000 多条手机号和验证码,转手卖给非法平台,每条赚 10 到 30 元差价。这些信息最终成了网络赌博平台的 “注册工具”、传销团伙的 “加好友清单”,甚至诈骗分子的 “剧本素材”。
更隐蔽的是李某等人的操作 —— 他们搞的 “免费礼品活动”,表面让你签字领东西,实则在后台偷偷读取手机验证码,甚至诱导你进行人脸认证。“只要拿到人脸信息,就能注册实名账户,一个卖 60 元呢。” 落网后嫌疑人交代,这些带着个人生物信息的账号,最终被用来开涉黄直播、做恶意引流,甚至参与洗钱交易。想想看,你的身份被陌生人冒用,在网络世界干着违法勾当,而你可能还蒙在鼓里,这该多可怕?
这种 “小便宜” 背后的陷阱,早已不是个案。天津有老人为领 5 个鸡蛋,被诱导注册借贷平台,结果身份信息被冒用申请贷款;湖南有年轻人在 “网页抽奖” 时输入银行卡信息,第二天账户就被转走 3 万元。不法分子太懂人性了:几元钱的纸巾、一顿饭钱的礼品,就能让人放松警惕,心甘情愿交出 “数字身份证”。而他们拿到这些信息后,会像 “拆零件” 一样层层倒卖 —— 手机号卖给营销公司发骚扰短信,验证码卖给黑产注册账号,人脸信息卖给诈骗团伙伪造身份,每一环都藏着肉眼看不见的风险。
个人信息泄露从来不是 “小事”。你以为只是接到几个骚扰电话,其实你的信息可能已经进入犯罪链条,成为骗子精准行骗的 “钥匙”。根据《刑法》,非法出售个人信息 5000 条以上就可能坐牢,但总有人被暴利驱使 —— 一条普通信息几元钱,一万条就是几万元,零成本高回报,让黑产分子铤而走险。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 “三不原则”:不扫陌生码,尤其是要验证码、银行卡信息的;不点可疑链接,“网页抽奖”“免费领红包” 九成是陷阱;不说验证码,这串数字比密码还重要,任何人索要都别给。
达州警方这次行动,就像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看清:那些递到眼前的 “免费礼品”,可能是犯罪的 “诱饵”;那些热情的 “扫码邀请”,背后可能藏着信息贩卖的链条。保护个人信息,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只需要多一点 “贪心”—— 贪的不是小便宜,而是对自己信息安全的上心。下次再遇到 “扫码领礼品”,不妨多想想:这几元钱的东西,真的值得用自己的信息安全去换吗?毕竟,在数字时代,保护好自己的 “信息家底”,才是最大的智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