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和鸣,自成佳音」水月雨和鸣Harmon三动圈有线耳机深度评测
创新是企业实现长期增长与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事物往往是一体两面的,创新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水月雨的解决方案就是推出一个独立的系列,亦即XTM系列(复杂分频技术系列),来承担着实验性地尝试一些新的声学设计和调音想法的重任。
作为XTM系列的前一款产品,流星Meteor凭借着“挂”在耳机腔体后腔背板上的大尺寸动圈、四颗微型平板高音驱动单元的复合以及独特复杂的分频架构完全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也带来了各大平台中不小的讨论度,当时那种独特且创新就已经我感受了产品之中所孕育的那一股蓬勃的朝气。
而就在流星发布之后不久,和鸣Harmon以其独特的同轴堆叠四声腔、三动圈架构成为了水月雨XTM系列的第二款创新性产品。其凭借1499元的售价成为了水月雨在2000价位段产品线的全新选择,与传统HiFi领域的实用新型专利不同,这种四腔体+三动圈堆叠的设计更是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的含金量远在实用新型专利之上),可以说和鸣相当鲜明地展现出了水月雨所蕴含着的创新精神与深厚的技术底蕴。。
这段时间听下来,3颗均为10 mm全尺寸主动单元动圈绝非噱头,它们对于声音的自然度以及人声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十足的加持,那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切换能让人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感潮流中荡漾,确实是一款性价比很高适合喜欢中低频偏舒缓音乐风格烧友选购的优秀产品。
和鸣的外包装反应了水月雨一贯的风格,简笔画所勾勒出的妹子耳朵上戴着仿佛陨石一般棱角分明的耳机腔体。
打开外包装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和鸣本体了。耳机背板采用了多面切割的风格,看起来有种金属矿石的质感,带来了强烈现代工业气息。同时金属灰与树脂的黑色形成了强烈对比,表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层次之美。
透过略透明的树脂腔体可以看到耳机的单元分布,三颗动圈单元同轴依次堆叠,虽然这令腔体看起来略大,但是出色的人体工学设计以及耳机耳挂部分对于整体重量的分担令和鸣戴起来属于比较舒适的类型,适合3小时以上长时间佩戴,出街的时候也没有过于严重的听诊器效应。
通过查阅该耳机所对应使用的专利:一种多动圈组合式耳机及其信号处理方法(专利号:ZL2024 1 0005261.6),我们可以一览和鸣本身的产品优势:
耳机采用中高频动圈+两个低频动圈的结构(共三动圈)。每个动圈单元对应一个独立的声腔(中高音前腔、低音后腔、第一/第二低音前腔),实现不同频率信号的物理分离和优化传播。各腔体通过导声管与泄压管相连,控制声波路径和腔体压力,实现更精确的声学响应。
其中两颗10 mm的动圈单元共同构成低音部分,并且采用经典的水平对置双动圈排布方式来提升动态范围,降低非线性失真。中高音单元则采用全新玻璃球顶复合振膜,其拥有远高于金属振膜的刚性和更好的阻尼特性,能呈现出亮丽的音色,具有优秀的高音延展和高音细节。
在声腔导管设计方面,导声管传递低频信号并协助中高音输出,泄压导管连接多个声腔,通过多级压力引导+阻尼控制泄压,有效抑制多单元工作时的相互干扰,这种结构能有效避免传统圈铁耳机中腔体交叉干扰和内部反射导致的非线性失真问题。为保证声腔间配合精度,采用高精度3D打印制备内部结构,提高一致性,减少装配误差并降低人工成本。
相较于常见的数字分频或电路调音方式,该耳机通过物理结构实现“类模拟分频”,避免了依赖DSP或主动电子处理对声染色和延迟的引入。在全新专利架构和水月雨优势的应用调校技术下,和鸣发挥出了优于大多数耳机的超低非线性失真表现:在1Pa声压下全频非线性失真低于0.1%。
除了专利技术所集中于的耳机本体设计之外,和鸣的线材部分为一条0.78凹槽式可换线线材,支持3.5 mm单端/4.4 mm平衡可更换插头设计。
独特的腔体分频设计以及动圈架构自然带来了独特的声音体验,和鸣的声音一言以概述那就是“自然且宽松”。充足的低音量感,稍远但清晰的人声表现以及宽松的声场构成了和鸣在人声曲目当中的声音底色。
与对于动圈的直观认知相符合,如果要从曲风角度上来对于和鸣适合的歌曲来进行评价的话,流行歌曲特别是较为浓郁舒缓的歌曲与和鸣之间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出色的低音量感在保证了人声厚度的同时,人声与背景bgm之间的融洽结合更是保证了歌曲风格整体上的和谐与浓郁。特别是在整体情感较为低沉的曲目当中,人声的厚重与背景低频的呜咽相结合更是能够带来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像“断桥残雪”一类曲目听起来不禁让人黯然神伤。
这种声音的厚重并没有对于中高频的清亮度、声底的干净程度以及人声的整体质感产生干扰。适中的空间位置、清晰的人声表现以及富有力量感以及穿透力的人声特点交融在一起构筑了相当杂食的人声表现。
不论是深沉沙哑的“谁让你是个男人”亦或是高亢激昂的“精忠报国”听起来都情绪抒发饱满且真实,相当能够牵动听者的心神,让内心随着歌曲情感的起伏而动荡漂泊,这种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在我的视角中是和鸣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情绪表现力的塑造自然离不开出色的人声解析,和鸣在人声细节方面的剖析是相当深刻的。通过“City”这首Blues曲目当中人声嗓音细微变化所带来的情感传递便能够一览其的优秀,那种歌曲当中音调细微转折所带来的一种蕴含在平静之下涌动着的,对于苦难生活的愤怒以及不屈的精神在和鸣之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种对于人声细节的精确剖析进一步增强了其之下情绪表现的自然与生动。
自然的情绪表现更是和自然的声场塑造相叠加起到了1+1>2的效力,首先在“大地”一类比较缥缈的曲目当中能够感受到人声的位置在整个空间当中的游离,那种忽近忽远的空间位置再结合上浓郁的氛围体现带来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迷离之感。
而对于人声空间位置本身就比较明确的民谣曲目来说,和鸣下的人声本身是有一定距离的,这进一步增强了情感当中蕴含着的平静以及声音的自然,让听者感觉自己仿佛坐在酒馆的座位中静静听着歌手诉说的故事与期望,一种悠然自得之感悠然而生。
同时这种不是特别贴耳的人声也令那种强人声密度以及力量感所带来的压迫力大幅度降低,这令和鸣成为了一款较为耐听的出色耳机,不会久听下产生疲惫感。不论是“成都”仿佛漫步在成都街道上怀念往事所浮现的淡淡思念与哀伤亦或是“Five Hundred Miles”中那悠然自得的流浪漂泊意境都得到了鲜明刻画。
耐听与悠扬的结合自然也令和鸣成为了Jazz曲目的完美载体,“What a Wonderful World”中舒缓自然的语调以及人声在整个空间当中的弥散自然而然的塑造了一种浓郁且略带温暖的声音,让人仿佛置身与舒适的阳光之下听着歌手的演唱。
不过,这款耳机更多让听者感受到的还是那种歌手情感的抒发,即使是在Jazz曲目当中也是如此,能够体会到歌手对于世界的赞美以及眷恋之情。也因此,和鸣是一款适合在闲暇时期令自己心神完全置身于歌曲之上的出色产品(不过在工作中可能会略微分散听者的心神)。
如果是在工作当中使用和鸣听歌的话,我还是更加喜欢用它来播放一些纯音乐曲目。和人声类似,和鸣在纯音乐方面也有着足够舒缓自然的声音表现,在让人平静放松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之中。
虽然和鸣是三动圈的单元架构,但是其的低频并不会显得浑浊以及低频量过重。随便一首传统鼓点曲目就能够表现出水月雨独特的三动圈架构在低频方面的优势,“篆音”中的鼓点声音不论是在清晰度、自然度以及鼓点的力量方面都相当到位。
在这三者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声音的自然与真实,我在这个五一的时候去了北京游玩,正好听到了一些鼓点表演。和鸣下的鼓点表现与现场听到的已经相当接近了,有一定的声音距离的同时清晰并且有一定的回弹,不会有那种量感亦或是回弹过强所带来的不真实感也不会有太薄太弱所带来的孱弱感,正正好的低频表现带来了足够自然的声音塑造。
自然的声音塑造单靠低频是绝对不够的,和鸣之下的宽松声场才是纯音乐下声音自然度的基石。最能够体现宽松声场以及低频优势的曲目自然是史诗bgm,“Victory”等曲目当中的恢弘以及时间尺度上的史诗之感在和鸣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且这种恢弘场景的塑造相当自然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刻意为之,在游戏和看剧等场景很容易调动起人的情感。比如在玩尼尔机械纪元的时候,进入游乐场时bgm恰好响起,在悲凉中又带着一丝小丑欢快滑稽的音乐表达与场景无比贴切,带给人一种末日后的戏谑与凄凉。也因此,除了拿来听歌之外,打游戏看剧过程中和鸣也能够带来更加沉浸的影音体验。
这也意味着,凭借着声场和出色的声音动态表现,和鸣在大场面曲目当中的表现不错。像在“命运交响曲”“The Conqueror worm II”等曲目当中甚至能够感受到一丝基于弦乐声在整个空间中回响所带来的厅堂感。
当然,如果对于小编制的合奏曲目,特别是在有复杂器乐交织在一起的话,需要注意一下有鼓点混在里面的曲目。从“Komorebi”中会发现不同器乐的空间距离是不一样的,从近到远依次为:鼓点>弹奏乐>吹奏乐≈弦乐,因此如果有鼓点在合奏曲目中的话鼓点本身会更抓人眼球一些。
弹奏乐如果空间距离近一些,声音表现会更好一些,特别是对于以古筝、琵琶为首的中国传统器乐来说:较近的空间距离更能够塑造出整体上的声音力量感以及清晰度,进而带来足够震撼的声音表现。
从我对于鼓点的描述自然可以察觉到,虽然不同器乐在和鸣下的空间距离中,我将鼓点排在最近,但是其依然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以及声音自然度,不属于十分贴耳的类型。
放在弹奏乐当中同样如此,在“听!秦王破阵乐”这首贯穿了唐朝历史的快节奏琵琶曲中,相较于琵琶声贴耳以及力量所带来的金石之音,和鸣下的弹奏乐更多所呈现出的是整体上的氛围塑造。无论是“十面埋伏”中的杀机四伏之场景亦或是“野蜂飞舞”这种快节奏钢琴曲当中那份欢快纷乱之意象都更能在和鸣当中得以呈现。
相较于快节奏弹奏乐,偏慢节奏的曲目对于声底的干净程度要求更高。和鸣同样满足对于声底干净度的要求,相较于纯净我更愿意用黑来形容和鸣的声底,出色的低频表现给所有独奏曲目都增添了一抹的稳重气息,就仿佛漆黑的潭水一般看上去平静无波,实则深不见底。
一首“高山流水”便能清晰描绘这一意象,厚重琴声与宁静声底之间的相互对照,给人一种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山林当中万籁俱寂的压迫之感。也因此相较于一些清新欢快的曲目,庄严肃穆的场景在我的听感中会更加适合用和鸣来刻画一些。
基于此,我会更加喜欢用和鸣来听一些中低频器乐,吹奏乐当中也是如此。相较于“百鸟朝凤”中唢呐声所塑造的百鸟啼鸣的欢快,“美丽的神话(埙萧笛版)”当中的一抹忧愁与呜咽之情更能够牵动听者心神。“不谓侠(竹笛版)”中的那一份少年侠气在和鸣的渲染下也增添了一份中年的稳重与冷静。
弦乐自然也是如此,相较于那种欢快与清秀,和鸣下的提琴曲会更加适合描绘那一份的庄严与肃穆。和鸣下出色的动态表现以及宽松自然的声场为这份庄严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说和鸣下的弦乐特别适合用来演奏一些大场面的曲目,“The Tower of Entity”中的庄严以及“泰绮斯冥想曲”高潮部分的宏大之感简直是扑面而来,带给人一种别样的震撼力。
综上,在我的听感中三动圈架构的设计确实不是噱头,它带来了千元价位足够自然的声音表现(特别是低频表现)以及强烈的情感抒发,不错的声音素质以及佩戴体验更是使其成为了一款久听不累的出色塞子。它能够让人在闲暇时期将自己的心神全身心投入到歌曲当中,感受歌曲所带来的强烈情感潮流对于身心的冲击。对于喜欢自然声音且更加喜欢中低频声音的烧友,和鸣是一款相当值得尝试的产品。
作为3动圈的设计,和鸣是需要一定推力的前端作为支持的,除了推力本身之外和鸣对于前端倒是没有那么挑剔,个人认为声音偏素一些偏还原一些的前端方面更能体现出那种自然平和之感,像拓品个人觉得挺适合与和鸣相搭配。
适合曲风(适合歌曲(可以先听听这些歌来判断和鸣合不合自己口味)):
人声:流行(断桥残雪、谁让你是个男人),民谣(Five Hundred Miles、成都),Blues(Why I Sing the Blues),Jazz(What a Wonderful World)
纯音乐:鼓点(篆音(龙鼓))、琵琶(听!秦王破阵乐!)、钢琴(天空之城)、埙萧(美丽的神话、空山静(埙版))、史诗bgm(Victory、The Tower of Entity)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