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军工杀疯了!日韩暴增25%远超欧美,让欧美百年巨头失色!
在全球军备竞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的军工产业正经历显著变革。
近期,韩国国防工业企业高管与政府官员访问渥太华,积极推销适用于加拿大军队的榴弹炮、火箭炮及潜艇等装备。

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东亚军工产业崛起浪潮中的典型案例。日本与韩国的军火制造商正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军火市场中迅速抢占份额,成为增长最为迅猛的群体之一。

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日韩两国国防企业年营收总和增长25%,达到630亿美元。
这一增速不仅远超全球军火贸易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复苏中的欧洲军火商。相比之下,尽管美国国防巨头总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依旧占据全球军工市场主导地位,但其同期增长率仅为15%,发展态势相对温和。日韩军工企业的快速崛起,打破了长期以来由欧美主导的全球军工产业格局。

日韩国防企业的高速发展,首先得益于两国政府国防政策的转变。长期以来,日本和韩国作为武器净进口国,在军事安全领域高度依赖美国。然而,近年来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促使两国重新审视自身国防战略。日本在2022年大幅扩大国防预算,启动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建设。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主要军火制造商获得的国内国防订单量达到前一年的2至4倍。三菱重工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五分之一,川崎重工的军用直升机年订单量从过去的两架提升至六到七架,并成功交付价值4.7亿美元的先进潜艇。
韩国同样加大军事投入,推动国防工业发展。SIPRI数据表明,在2015-2019年到2020-2024年期间,韩国武器进口量下降约四分之一,而同期全球军火跨境贸易总量基本保持稳定,显示出韩国对进口武器依赖程度的显著降低。
除满足国内需求外,东亚军火制造商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抓住全球多地国防预算增加的机遇。日韩企业凭借较短的供应链优势,能够实现快速生产扩能。
大部分零部件在国内采购的模式,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订单增长,确保交付效率。以三菱重工为例,尽管其2023-2024年订单量有所波动,但高效的执行能力仍推动销售额大幅增长。
在产品类型上,虽然美国在先进远程打击装备等大额军售项目上仍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在射程超过250公里的对地攻击导弹出口领域占据全球45%的份额,但日韩企业精准切入市场空白,满足了全球对直升机、火炮和精确制导弹药等装备的需求。
韩国已成功打入多个亚洲及大洋洲国家市场,成为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武器供应商。韩华航空航天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约60%,主要得益于向波兰交付“天舞”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和K9榴弹炮。
2023年12月,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与伊拉克签署协议,将提供KUH-1“Surion”直升机。日本国防企业虽受和平宪法限制,不能向交战国家出售武器,但随着政府逐步放宽武器出口限制,通过政府间协议的销售模式日益活跃。川崎重工董事长金花芳则透露,澳大利亚和中东地区对日本武器的兴趣持续上升。
2023年9月,日本与挪威签署国防装备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未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日韩军工产业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预期,促使美国盟友重新评估安全战略。各国意识到,必须提升自身防卫能力,减少对美国军事支持的依赖。这一趋势将持续推动对日韩制造武器装备的需求。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日韩军工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开拓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为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如高端技术领域的突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武器出口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等。
日韩国防企业的崛起是全球军工产业格局变化的重要标志。
在地区安全需求与国际市场机遇的双重驱动下,东亚军工产业正以强劲势头发展,对全球军事平衡和国防工业竞争产生深远影响。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日韩军工企业有望在全球军火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将引发国际军工产业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