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被击落6架战机,印巴上演空中大战,冲突的根源在哪里?

莲蓉简史 3天前 阅读数 21 #军事

近日,印巴之间在一夜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印军于7日晚对巴基斯坦境内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多处军事目标发动军事打击。巴方也不甘示弱,随即发动反击行动,击落印军飞机6架,其中包括进口的阵风、苏-30等战机。

歼10

一战毙六机,扯下遮羞布

据巴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本次击落印方飞机的是中国出口的歼10-C战机及其所携带的霹雳—15导弹。从战机性能上来看,歼10-C战机是要优于法国阵风的。在现代战争中,武器性能的优越与否,对是否致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基斯坦与印度

基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影响,印度曾经制定了要购买全世界最强战机的计划。法国的阵风战机被印度相中,阵风战机属于四代半中型多用途战机,最大起飞重量为24.5吨,机内燃油重量为4.1吨,最大挂载能力为9.5吨。

阵风战机是多用途战机,能够挂载多种弹药,包括对空、对地和炸弹,阵风战机在外形上也比较好看。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阵风战机不是隐身战机,战机的机头部分较小,其雷达也相对较小,对严密的防空网难以突破。

印度的阵风战机

2016年印度首次购买了36架阵风战机,单价为2.44亿元。2025年,印度再次购买22架阵风战机,价格上涨为2.88亿美元一架。也就是说,印度花费了80多亿美元购买了大量战机。

同时,印度还购买了相当数量的俄制苏-30和米格系列飞机。正因为印度战机基本上都来自外国购买,且涉及到多个国家的飞机,因此也被人们戏谑为“万国牌”。

法军舰载机联队司令夸口

早在今年1月,法军“戴高乐”号航母进入印太地区时,法军舰载机联队司令曾经高调宣称:法军阵风战机虽然不是隐身战机,但是升级后的阵风战机已经堪比五代机,携带着全球最好的“流星”导弹,对标中国的歼20和歼35战机,阵风战机也不逊色。

法军司令的自信,让印军深以为然,印军不惜几十亿美元采购的阵风战机,就是拿来对抗歼20和歼35战机的。但实际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印军的阵风战机被连续打下3架,阵风战机连歼10-C都打不过,遑论歼20和歼35了。

这一仗着实令印军感到震惊,昔日被印军神话的阵风掉下了天空,而且是战机刚起飞就被击落,这一先发制人的优势打得阵风毫无还手之力,阵风战机被神话的遮羞布被扯下来了。

击毁的战机

王者或鸡肋?光辉战机不出战?

开战之前,印巴双方空军的实力已经一目了然,印军的装备有阵风战机、“流星”导弹、“米卡”导弹,巴方的是歼10-C战机和枭龙搭配的是霹雳-15导弹,阵风战机的“米卡”导弹射程是80公里,“流星”导弹是150公里,可是霹雳-15导弹的是300公里,射程不在一个档次。

法国正在测试的“流星”导弹射程可以达到400公里,专门用来对付歼20,可是中国还有更先进的霹雳-17导弹,导弹射程是500公里,在特殊情况下能达到1000公里,所以哪怕阵风战机挂上最先进的“流星”导弹,也难敌霹雳-17导弹,能否敌得过霹雳-15导弹还不一定。

源相控阵雷达

印军的这一场输了,输在导弹“手短”,同时也是输在作战体系不健全,电子侦察、数据分析等核心战术上不足。巴军有来自中国的一套作战体系,歼10-C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非常远,雷达加上导弹的组合让导弹装上了眼睛,能够在远距离外消灭敌人。这一点印军无法和巴军相比,这是空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印军失败的同时,不少印度网友呼吁出动王牌“光辉”战机,与巴军的歼10-C一决高下,来个一雪前耻。据公开资料显示,印军王牌“光辉”战机,简称“LCA”,上个世纪80年代由印度自主研制,属于超音速全天候第三代战斗机。

霹雳-15导弹

印军的“光辉”战机使用无尾翼型三角翼布局,使用4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飞机以碳纤维复合材料、铝锂合金和钛合金等先进材料制作,具有较高的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

“光辉”战机主要用来进行争夺制空权和近距离支援,飞机到2001年才真正落地出厂。“光辉”战机被视为印度的骄傲,印度空军目前有40架左右的“光辉”战机。在印度的各种宣传片上甚至电影里,“光辉”战机总能看到其身影。

莫迪与光辉战机

“光辉”战机究竟是王者还是鸡肋?目前在印军不利的情况下,是否紧急出动王牌战机扳回一局?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似乎印军没有在第一时间拿出杀手锏进行报复。这也导致了人们都“光辉”战机作战能力的质疑。

一款被视为空中大杀器的新飞机,几十年来一直未有一战,难免被人们怀疑。“光辉”战机能否展现光辉?这的确是一个考验,它能否敌得过歼10-C和歼20?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光辉战机

追根溯源,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印巴冲突由来已久,溯其历史根源可以发现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印巴冲突:

第一是英国殖民统治埋下的祸根。1600年8月,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实行殖民贸易。在殖民贸易的过程中,英国为了保护其掠夺性贸易,开始对印度进行征服。

1857年,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一度占领了德里。英国对起义进行了血腥镇压,处决了国王和20多个王公。英国改变了用“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方式,东印度公司在经营了258年后宣告停止。

“东印度公司”

英国直接任命副王,对印度实行直接的统治,3亿多名印度人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了维多利亚女王之手,副王成了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最高代言人。

实行副王统治后,英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挑起两派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英国人从中渔翁得利。英国人的手段是打压穆斯林,扶持印度教徒,激化了两个派别之间的冲突。

镇压起义

第二是党派斗争宿怨太深。1920年以后,甘地为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其所领导的国大党与印度人民党之间团结起来,实行了一致对外的政策。可是在后来的合作中,国大党宣布自己是印度的唯一代表,要求其他党派解散后加入其中。

印度人民党和其他党派不同意这样的做法,并且认为英国一旦撤离之后,双方不可能和平地坐在一起共享权力,必然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提出了解决印度问题的方案,即将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

1946年初,印度成立联邦制国家,两党都同意。但是后来在成立巴基斯坦的问题上,两党又发生了激烈冲突。当年的8月16日,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自相残杀,导致5000多人丧生。这一场惨烈的厮杀最终导致两党之间宿怨无法调和,印巴分治已不可避免。

甘地

第三是地图画界,遗祸无穷。1947年3月,最后一任英国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在宣布印度独立时,依然采用了“分而治之”的老套路。当时为了给印巴分治画界,英国派出了律师拉德克利夫。拉德克利夫对印度一无所知,对印巴之间的矛盾也不知晓。他到了印度之后,在蒙巴顿总督的施压下,多次将很多地方画给印度。

1947年8月13日,在政权移交之前两天,拉德克利夫画好了疆界。蒙巴顿担心印度人民反对,于是在印度独立两天后才把画界的情况告知尼赫鲁和真纳。8月15日,拉德利夫离开印度回国,他担心印巴人民会因为他的胡乱画界暗杀他,连酬金都不敢要就逃回了英国。

印巴分治

拉德利夫的画界遗祸无穷,一些有争议的边界问题从此保留了下来,比如克什米尔地区问题。除了这三个问题外,还有难民的财产处理问题,河水资源的共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印巴矛盾冲突历史根源。

总而言之一句话,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两大党派分歧,英国殖民者的挑拨离间和两党之间没有达成和平统一的方案是根源,民族问题、资源问题、边界问题是衍生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巴冲突难解,一直纠结到今天。

印巴这一次的冲突还要持续多久?印度在吃了亏后会不会出动所有战机?是否会出动王牌“光辉”战机复仇?从目前来看事态没有持续失控的迹象,也许也是事态逐渐走向缓和的标志。

无论结果如何,都希望战争不要发生,两国都重新归于和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莲蓉简史

莲蓉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