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价格,上天了
本子现在又在闹米荒了。
今年以来,日本大米价格暴涨90%,5公斤大米均价为4217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18元。
不得已之下,日本25年来首次开始从韩国进口大米。
近22元一斤的大米价格,据说日本现在排骨比大米还便宜。
要是咱们的大米也能卖到20块钱一斤的话,估计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回家种地去了,哪还能见着什么荒地,农村大爷大妈估计为了一点边边坎坎的地都能吵得不可开交。
但我们的G情决定了,粮食作为核心基本盘,上面不可能任其涨的太过分。
同样,本子的G情也决定了其农产品价格没办法做到亲民。
首先是地理因素。
本子的面积说小也不算太小,相当于咱们的彩云省,但人口密度大,加上又是一个多山的岛国,70%左右是山地或丘陵,可用的耕地面积少,加上气候影响,台风天气多,农业本身又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因此本子在农业发展上是没有太大优势的。
就比如2023年,本子受极端天气影响,大米产量为661万吨,较近5年平均值减产了约23%,2024年虽增加了18万吨的产量,但依旧没有回到正常水平,产能的缺口,也是这轮米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正册因素。
话说本子米价这么贵,如果咱们手里有个几十几百吨的大米,拉去日本卖,岂不是发财了?
换句话说,如果本子加大进口国外低价大米,不就能平抑粮价了?
理想是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超高关税就是最大的拦路虎。
根据官媒的数据,从产值上算,2022年本子大米的自足率为58%,不足部分也是需要进口。
日本设置了每年77万吨无关税限额的大米进口,但对超过部分,每公斤要收340日元的关税,换算成人民币就是每公斤大米收17块钱的税。
在本轮米价尚未暴涨时,被高额关税抬价后的进口大米,在价格上也没有太大优势,哪怕成本足够低,到消费者手中依旧成了高价。
至于为何要收这么高的税,直接原因是为保护本土农业,提高本土产品的竞争力。
而根本原因,或许还是在本子的农业经济制度上,农协高度话语权背后的“笼”断。
在日本,农协的职能涵盖了农业的方方面面,从种子农药化肥等采购,到技术指导,到农业信贷,再到最后农产品的统一收购,都被包了,种啥,种成什么样,都是农协说了算。
这样的好处是,农户就只管种地,生产用品成本低,技术上有人把关,产品质量高,最后也不愁卖。
但坏处是,农协的统销统购变相形成市场“笼”断,销售端卖价贵,高价由消费者承担,而采购端成本,未见得就让农户获得高利。
哪怕大米到了20多块钱一斤,农户该赚多少还是多少。
还有像日本水果,价格也是高出天际,果农们也未必发大财。
比如大家熟悉的“爱媛橙”,原产地日本,在日本几十块一斤,而在我们本地,基本没上过5块钱一斤。
还有这几年烂大街的“阳光玫瑰”,也是引自日本的晴王葡萄,刚开始上百块一斤,后面10块钱一斤,而去年价格已经打到10块钱三斤。
日本农协的干预,导致这些农产品没办法完全市场化。
到咱们这,新品水果交给广西老表,三年就能把价格打下来,新鲜玩意儿交给义乌,分分钟9.9包邮到家。一生要强的东大人,只要是本土化的产品,卷起来,价格就没有不实惠的。
至于粮食类的价格,国内这一二十年基本没有太大的涨幅,吃肉方面,现在养猪补贴不少,加上主食类价格的严格控制,猪肉价格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
本子作为人均3.4万美元GDP的发达地区,米价飙升虽不至于到吃不起饭的地步,但日本近三年的物价普涨,普通人的生活成本肯定是有所增加的。
而在国内,低物价,尤其是低粮价一直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对于老百姓来说,有饭吃,有便宜的水果、肉类吃,基本就不怎么能感受到通胀。
有电商网购后,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也便宜。
出行上,高速高铁也很方便,水电气道路基础设施也修得很不错了。
住的房子上,前面确实涨得太猛,价格偏高,但这两年也回撤不少。
只要衣食住行都搞定后,大部分老百姓还是会觉得很幸福。
最后就差养老和医疗了,配置了养老保险和医疗险的这部分人,也能过得轻松。
当然没有配置的那部分,老了之后的幸福指数要弱一些。
但总体来说,低物价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总归是好的,虽说负通胀的环境,钱不好挣,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正册也始终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