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极氪全部股份,下的是什么棋?

Driver来了 1天前 阅读数 2 #推荐

2025年5月7日,汽车行业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吉利汽车宣布拟以私有化方式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并推动其从纽交所退市。消息一出,瞬间在汽车圈和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这一操作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又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战略收缩,聚焦核心赛道

自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台州宣言》后, “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就成为了吉利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这次收购极氪,正是落实宣言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尤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淘汰赛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吉利选择收拢战线,集中优势兵力,聚焦汽车主业,回归 “一个吉利”,这是一次非常明智的战略收缩。

此前极氪单独发展,虽然在高端智能电动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在浩瀚架构、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上有所建树,还以22.21万辆的年销量站稳了新势力头部位置。但独立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2024年极氪营收虽达759.1亿,年增47%,可净亏损也高达57.9亿 。并且,上市后的极氪每年要承担约2000万美元的合规成本,包括SEC审计、投资者关系维护等。如今吉利将极氪完全纳入体系,统一调配研发、生产、供应链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就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构建品牌矩阵,实现协同发展

收购极氪后,吉利将构建起 “豪华 - 高端 - 主流” 的三级品牌矩阵。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豪华电动市场,领克锚定20万元级新能源中高端领域,吉利银河覆盖主流消费区间。这就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足球赛,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明确的位置和职责,彼此配合,形成强大的进攻和防守体系。

在技术上,极氪的先进技术,如浩瀚架构、智驾技术等,将向领克和吉利银河开放共享。通过共享SEA架构与智驾技术,预计每年能节省研发投入20亿 - 40亿元,供应链成本降低5% - 8%,资源也能向超级电混、全链AI等核心技术倾斜,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效能优先” 的战略转向。在电动化领域,极氪的纯电与领克的混动形成协同互补;智能化方面,5000人研发团队全力推进全栈自研,2025年底前落地支持城市NOA的L4级智驾功能,领克全系接入极氪浩瀚智驾系统,进一步构建技术护城河。

全球化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布局也是吉利此次收购的重要考量。极氪在欧洲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渠道基础,拥有挪威、德国42家门店;领克则在亚太地区有着自己的网络,泰国工厂年产能达10万辆。两者经纬联动,目标是在2025年将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25% 。极氪7X与领克08 EM - P作为 “全球车” 先锋,通过本地化生产与渠道共享,推动中国汽车技术标准向全球市场输出,让 “中国智造” 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此次吉利收购极氪全部股份,是一次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大布局。它不仅有助于吉利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协同,提升自身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也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的变革浪潮中,提供了一个 “战略收缩 + 价值跃升” 的成功范例。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整合后的吉利,在汽车行业中创造更多的辉煌,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Driver来了

Driver来了

看看及时发布的新车 聊聊跟车有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