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代沟

秋宁说 2周前 (05-05) 阅读数 2 #推荐

我叫沈明远,今年五十八岁,是市纺织厂退休的车间主任。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打一套太极拳,然后系上那条用了十年的围裙,在厨房里开始我一天中最神圣的仪式——准备早餐。我的厨房必须整洁有序:刀具按大小排列,调料瓶标签一律朝外,抹布折叠成标准长方形。老伴总笑我太较真,但我觉得,一个家的温度,首先从厨房开始。

儿子沈昊今年二十六,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上周五晚上,他难得回家吃饭,筷子在碗里搅了半天,突然说:"爸,妈,我交女朋友了。想周日带她来家里吃个饭。"

我和老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老伴立刻放下碗筷:"姑娘叫什么?多大年纪?做什么工作的?"

"叫林晓,二十五,是我大学学妹,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沈昊的耳根微微发红,"她性格挺开朗的,就是...可能跟咱们家有些习惯不太一样。"

我当时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年轻人嘛,谁没点个性?

周日一早,我和老伴就忙活开了。我亲自去菜市场挑了最新鲜的鲈鱼、活蹦乱跳的基围虾,还有嫩得能掐出水的青菜。老伴把客厅擦得能照出人影,连窗帘都换上了过年才用的那一套。

"老沈,你看这桌布是不是太花了?"老伴站在餐桌旁犹豫不决。

我正给鱼去鳞,头也不抬:"用素色那套。年轻人现在都喜欢简约风格。"

门铃在十一点整响起。沈昊身边站着个穿淡蓝色连衣裙的姑娘,扎着高高的马尾,眼睛亮得像星星。

"叔叔阿姨好!"她的声音清脆悦耳,手里提着精美的礼盒,"听沈昊说叔叔喜欢喝茶,这是朋友从杭州带的明前龙井。"

我接过茶叶,心里已经给她打了八十分。懂事,有礼貌,第一印象不错。

客厅里,林晓应对得体,谈吐大方。当老伴问起她父母时,她坦然道:"我爸妈都是大学老师,平时工作忙,家里请了保姆做饭。所以我厨艺不精,但今天想给叔叔阿姨打打下手。"

我听了更加满意:"好啊,正好我要做清蒸鲈鱼,你来学学?"

"没问题!"她爽快地跟着我进了厨房。

厨房是我的圣地。刀具按照大小排列在磁铁架上,调料瓶按使用频率分三排摆放,连抹布都叠成标准的矩形。林晓环视一圈,吹了声口哨:"叔叔的厨房像实验室一样整齐。"

我笑着递给她一条新围裙:"做菜讲究的是心静、手稳、刀工细。"

她系围裙的动作很生疏,打了个歪歪扭扭的结。我正要教她正确的系法,她却已经转身去洗菜了。

接下来的半小时,我的血压随着她的每一个动作直线上升。

"青菜不用一片片洗,这样太慢了。"她把整把菜直接摁进水池,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半边橱柜。

"虾线要这样挑..."我话音未落,她已经用剪刀直接剪开虾背,虾壳碎片飞到了灶台上。

最让我崩溃的是她处理鱼的方式。我珍藏的日本厨刀,她居然用来直接剁鱼头,刀锋与砧板碰撞发出"咣当"一声巨响。

"林晓啊,"我强压着火气,"这把刀不能这么用..."

"叔叔放心,我在家都这样。"她头也不抬,手起刀落,"效率高。"

效率?我的太阳穴突突直跳。做菜讲究的是火候、刀工、心意,哪来的"效率"之说?

当她把一整瓶料酒倒进锅里时,我最后的理智之弦"啪"地断了。

"够了!"我一把夺过她手中的锅铲,"你这是做饭还是打仗?"

厨房里一片狼藉:台面上散落着菜叶和虾壳,地上有几滩水渍,我那把心爱的厨刀刀刃已经出现了细小的缺口。

林晓愣住了,脸上还沾着一片香菜叶:"叔叔,我..."

"没过门就敢这样?"我的声音在发抖,"这是我家厨房,不是你们年轻人的快餐店!"

"爸!"沈昊闻声冲进来,看到这一幕也呆住了。

林晓的脸由红转白,猛地扯下围裙:"沈昊,我想我们该走了。"

"晓晓,别这样..."沈昊手足无措地站在我们中间。

"不,是我冒犯了。"林晓的声音冷得像冰,"看来我这种'快餐店'风格配不上你们家的'米其林'标准。"

她转身就走,沈昊追了出去。老伴站在厨房门口,叹了口气:"老沈,你太冲动了。"

我看着满地狼藉,胸口堵得慌:"她那样对待食材,对待厨房...以后怎么过日子?"

"时代不同了,"老伴轻声说,"现在的年轻人有他们的方式。"

"什么方式?浪费?马虎?不尊重传统?"我捡起地上的厨刀,心疼地摸着那个缺口。

那天晚上,沈昊没有回家。老伴做了简单的面条,我们相对无言地吃完。电视里放着美食节目,主持人正夸张地称赞一道三分钟速成的"懒人菜"。

"看,现在都推崇这个。"我讽刺地说。

老伴关掉电视:"老沈,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念太陈旧了?"

我正要反驳,手机响了。是沈昊发来的长消息:

「爸,我知道您今天很生气。晓晓回去后哭了很久,她其实很自责。她说从小看保姆做饭都是那样,没人教过她正确的方式。她刚才在网上报了烹饪班,说一定要学会让您满意的手法。爸,她真的很好,只是成长环境和我们不一样...」

我盯着手机屏幕,眼前浮现林晓那双明亮的眼睛。她主动提出帮忙时的热情,被我斥责后的委屈...也许老伴说得对,是我太固执了?

第二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在厨房准备早餐。门铃突然响起,打开门,林晓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两个大袋子。

"叔叔,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吗?"她的眼睛下有明显的黑眼圈,"我买了新的厨刀赔给您,还有...我想跟您学做正宗的清蒸鲈鱼。"

袋子里除了崭新的厨刀,还有好几本烹饪书,上面贴满了彩色便签。我翻开一本,看到"沈叔叔的方法"被特别标注出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不是年轻人不尊重传统,而是我们没给他们了解传统的机会。

"进来吧,"我侧身让她进门,"今天从最基本的刀工开始教。"

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洒进来,照在那把新厨刀上,闪闪发亮。或许,两代人的隔阂,就像鱼身上的鳞片,需要耐心地一片片去除,才能看到下面鲜嫩的肉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秋宁说

秋宁说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