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了13天,特朗普连收5条噩耗,看来,对华妥协是大势所趋
关税墙出现裂缝,有人开始扛不住了?
美国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对等关税”后,国内外媒体解读为,“美对华关税出现首个松动信号”,也就是美国开始怂了。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甚至无法说服白宫内部,出现裂痕也是迟早的。
特朗普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把他真的玩大了,而这几天传来的五大“坏消息”,更是让他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
关税战第13天,一切都开始变味了没人想到,这场打了快两周的贸易仗,会突然在第13天发生微妙转折。
本来还在咄咄逼人的特朗普,突然“松了口气”般宣布,对部分中国产的电子产品暂缓加税。

别看这一口气吐得轻,背后的意味可不简单,智能手机、芯片、电脑,这些可都是美国高科技的命根子。
说白了,美国人终于有点扛不住了。
所以特朗普这次“退让”,看似是个技术调整,实际上是美企“喊疼”的真实反馈。
他可能明白了,再硬顶下去,不仅中国不怕,自己国内的支持率也要被拖下水。

就这么一件事,已经足够让人警觉了。但噩耗,还不止这一件。关税战打到第13天,特朗普身边陆续收到的,是五个沉甸甸的坏消息……
日本安静地做了减法过去日本面对美国,总是相对克制。美国想加点关税,日本人多半是默默接受,然后试着用增加投资、加强合作来换取一点缓和。
但这次,气氛明显变了。

首相石破茂的话很直接,日本不会急着妥协,也不打算为了谈成协议就什么都答应。可以感受到,这不是一时情绪,而是对长期被动局面的反弹。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开始悄悄减少对美债的持有。这可不只是金融操作,它传递出的是信号:对美国的信任,开始打折了。
欧盟寻求与中国的和解去年,欧盟给中国电动汽车贴上了重税标签,最高甚至到了45%。
当时的理由是反补贴。但现在,欧盟似乎意识到,长期对抗带来的代价,可能比预期更高。

于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和中国坐下来谈,聊的是“要不我们设个最低价格线,大家都退一步”。
这种转变,其实是务实的体现。尤其德国车企,很欢迎这种方式,毕竟比起吵架,他们更想继续卖车。
越南想做个聪明的局中人这段时间,美国对越南下手也不轻,关税加得不手软。越南没有硬刚,而是悄悄把目光转向了邻国中国。
不久前,两国一下子签了将近40个协议,涵盖人工智能、农产品、文化交流……

越南的态度很清晰:与其在美国这边被“刁难”,不如另找出路。而且这条路,看起来还挺宽。
能源牌失灵了一向主打“能源牌”的美国,这次真有点哑火了。
原本白宫还在试图通过加强与俄罗斯沟通,稳定国际油价,结果还没坐热谈判桌,俄方那边就已经转向另一个方向。
副外长鲁登科开口就是一句——中国要多少石油,我们就给多少。毫不遮掩,态度非常直接。

而让美国更加尴尬的,是接下来的连锁反应。
沙特、伊朗紧随其后,不再只盯着美元,直接宣布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原油交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曾经牢牢把控能源交易话语权的“美元体系”,开始松动了。
消息一出,油价像是被抽了筋一样,跌个不停。美国的页岩油企业成了第一波受害者,股价一夜回到解放前。

有人担心中美贸易战会压垮中国出口,但今年开年这一季的数据,给出了不小的惊喜。
来自中国海关的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依旧强劲,不仅没降,反而涨了。
在不少行业刚从年初的低温期中缓过劲来时,中国的外贸数据已经先亮出了一张底牌。

更有意思的是,在整体复杂的大环境下,中国并没有选择一味防守,而是积极调整布局。
生产线向东南亚和中东拓展的同时,国内高附加值产业开始发力,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智能制造,成了出口新主力。
就像海关发言人在发布会上那句带点玩笑的总结,“天塌不下来”。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数据在说话,是现实给出的答案。

从这五个方向看下来,感觉就像世界在悄悄调整自己的“朋友圈”:不再把美国当成唯一依赖的对象,而是开始寻找新的平衡点。
而共和党内部也开始有不同声音。

连美国财政部前顾问都在电视节目上暗示,现阶段的经济走势显示出“高通胀+低消费+市场疲软”的三重风险,若不止战,美国很可能在2025年正式跌入经济滞涨期。
所以说,所谓的“妥协”,不是出于慈悲,而是现实逼人。
信息来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