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又被盯上了!新乡多家“胖东升”超市开业,胖东来怒要维权
最近,河南新乡的街头,一家新超市的开业让不少人犯了迷糊——红底白字的招牌,圆润饱满的字体,连“胖”字的笔画都带着几分熟悉的憨厚感,要不是右边的“来”字悄悄换成了“升”字,乍一看还以为是鼎鼎有名的“胖东来”开了新店。眼尖的网友立刻在社交平台晒出对比图:“胖东来是‘为人民服务’,这‘胖东升’怕不是‘为蹭热度服务’吧?”这一发现像扔进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
随着照片和视频在网上疯传,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胖东升”超市负责人的电话。没想到对方一听是询问品牌关系,语气立刻变得支支吾吾:“这个……不清楚啊。”紧接着就以“忙着开会”为由匆匆挂断,留下满电话的忙音让人心生疑窦。再联系到胖东来总部,工作人员倒是干脆利落:“跟我们没关系,他们要是侵权,我们法务部门肯定会依法处理。”一句话点明了态度,也让这场“撞名”事件的火药味浓了几分。
网友们这下子炸开了锅。有人翻出地图发现,“胖东升”的几家门店都开在胖东来的“老家”新乡周边,获嘉县、辉县市的门店装修风格更是像照着模板复刻的,货架摆放、商品分区都透着股“似曾相识”的劲儿。“这哪是巧合,分明是盯着胖东来的名气打擦边球!”有消费者吐槽,自己差点就冲着胖东来的口碑进去购物,直到看见收款码上的店名才反应过来。更有细心的网友对比商标注册信息:“胖东来2002年就注册了商标,这‘胖东升’去年才申请,明摆着是搭便车嘛!”
这边舆论沸沸扬扬,那边法律专家也坐不住了。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的付建主任专门撰文分析:“从商标法来说,‘胖东来’作为在先注册的知名商标,享有专用权。‘胖东升’名称近似、经营范围相同,很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两者有关联,这已经构成不正当竞争。”他还举了个通俗的例子:“就好比有人开了家‘肯德鸡’,你能说这不是故意蹭‘肯德基’的名气吗?法律不会惯着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评论区里,网友们的观点分成了两派。支持维权的声音占了大多数:“胖东来能做到全国闻名,靠的是二十多年的诚信经营,凭啥让别人偷个名字就摘桃子?”“要是纵容这种行为,以后‘康帅傅’‘娃恰恰’之类的冒牌货只会越来越多,受伤的还是咱们老百姓。”但也有少数声音觉得“小题大做”:“小超市创业不容易,名字相似而已,没必要赶尽杀绝吧?”这话立刻被反驳:“创业难不是侵权的借口,合法合规才是长久之计。”
更有人扒出胖东来的“发家史”来佐证——这个从河南许昌走出的本土品牌,靠“不满意就退货”“员工高福利”等实在做法攒下口碑,连雷军都曾公开点赞。如今被“胖东升”这样的“李鬼”盯上,网友们纷纷替胖东来不值:“人家把心掏给消费者,你倒好,把人家的招牌当流量密码,这吃相太难看了。”
随着事件发酵,有本地居民透露,“胖东升”开业初期确实吸引了不少客流,很多人都是冲着“胖东来分店”的名号去的。“但进去逛一圈就发现不对劲,商品质量、服务态度跟胖东来差远了,现在门口明显冷清了。”这也应了那句老话:靠蹭名气或许能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长久。当消费者发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真相,用脚投票就是最直接的回应。
这场“名字保卫战”背后,折射出的是商业社会的诚信之问。当“胖东升”试图用近似的名字搭便车时,或许低估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二是消费者对“真李逵”和“假李鬼”的分辨能力。正如一位网友说得直白:“你就算把名字写成‘胖东来来’,东西不好、服务不行,照样没人买账。与其在名字上玩文字游戏,不如踏踏实实把品质做好,毕竟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件事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市场竞争从来不是靠“偷梁换柱”就能胜出的。胖东来的成功,源于对消费者的真心;而“胖东升”的争议,暴露出的是对规则的漠视。当模仿变成了抄袭,当投机取代了实干,哪怕暂时能吸引眼球,最终也会在法律的底线和市场的考验面前原形毕露。商业世界的正道,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耍不得半点小聪明。毕竟,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永远是过硬的实力,而不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名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