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贸易协议达成,谁赢谁输?
文︱陆弃
2025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美国与英国达成了一项新的贸易协议,部分撤回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然而,在掌声与摄像机的聚光灯下,这份看似“共赢”的新协议,更像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对等霸权”的新变种,是美式规则包装下的又一次战略收割。

根据白宫发布的内容,此次所谓“新协议”只是一个框架性文件,绝非全面贸易协定。特朗普政府大肆宣传“扩大市场开放”,但细节一翻开,却处处是美方利益优先的痕迹。英国每年10万辆汽车出口至美,需缴纳10%的额外关税,而超出部分则仍被征收高达25%的重税。这分明不是“市场开放”,而是特朗普用关税杠杆将英国汽车产业卡死在配额上限的“绞刑架”上。
对英国而言,这是一份极为不对等的妥协协议。表面看起来美英互相削减关税、英国牛肉等农产品“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但这些领域恰恰是英国并不具全球竞争力的板块。而在英方亟需保护的汽车、钢铝出口领域,所谓的“关税取消”只在表象。美国承诺“降低关税”至10%,但保留对其他国家的10%“对等关税”,甚至称“这可能是最低模板”,等同于告诉全球:英国在华盛顿面前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国家想都别想。
英国新首相斯塔默远程发表讲话,乍看是英美伙伴关系的“回暖象征”,实则是他被迫吞下脱欧以来对美市场的强依赖毒果。这份协议一方面要英国取消大量非关税壁垒,让美国牛肉、乙醇、谷物等农产品畅通无阻地进入英国市场;另一方面却继续对英国产品设限,用配额和税率层层卡位。这不是互利,而是美国开设的“通道”,英国只是被引导进来的“客户”。

特朗普所标榜的“对等关税”政策并未取消,而是继续作为美国全球贸易的政策主轴。这一政策名义上强调公平,实则将美国标准强加于他国,制造一套美式“贸易秩序”。本次协议将英国关税“压低”至10%,并强调“这不是其他国家的模板”,实际上是为日后与欧盟、加拿大、日本、甚至中国谈判时预埋“起步价”。这是典型的美式谈判术:先和“弱者”敲定模板,再向“强者”施压跟进。英国,不过是特朗普新版“关税外交”的样板间。
如果说拜登时代的贸易外交尚残存多边主义的外壳,特朗普就毫不掩饰他对“贸易单边优先”的执念。他的政治语言中从未出现“互利共赢”,只有“美国胜利”。美英所谓的新协议,不过是特朗普在“美国优先”旗帜下进行的地缘重构演练,是其在欧洲利益版图中划下一块“顺从区”的第一步。
而对于英国来说,这份协议暴露出脱欧后的战略困局:失去了欧盟大市场,又在美国面前毫无议价能力,只能通过开放市场换取象征性让步。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企、工会频繁罢工的多重压力下,斯塔默政府需要一个对外“政绩”,即便这个政绩是跪着换来的。面对美国压下的条款,英国的回应并非“磋商”,而是“接受”。这背后的战略疲软,才是真正让伦敦焦虑的。

《纽约时报》用极为克制的方式指出:这更像是一个“框架协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一说法其实已是讽刺:它不是自由的,也不是真正的双边贸易安排,而是一个美国制定、英国接受、全球围观的“展示型谈判成果”。
至此,我们应当看清,美英所谓“合作”,不过是美国将自身经济战略向欧洲核心渗透的又一例证。在欧洲试图摆脱对美依赖、构建“战略自主”的语境中,这种“协议示好”背后,是一记敲在欧盟脸上的响亮耳光:你的老成员国正在向华盛顿交出更多主权,而你却还在争论能源自主与国防预算。
特朗普从不掩饰他对“再工业化”与“反全球化”的赞美。在他的逻辑中,只有强制让其他国家开放市场、接受不平等规则,美国才能“再次伟大”。今天是英国汽车,明天就是德国机械、法国葡萄酒、日本电子,再下一步会是谁?特朗普已经在一步步推进他的“全球美式协议集”,而不是自由贸易体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