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抚远大将军到阶下囚!年羹尧奏折中的语气变化为何引发雍正猜忌?

历史陌生的我 1周前 (05-07) 阅读数 5 #推荐

在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从备受宠信的抚远大将军,迅速沦为阶下囚,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令人唏嘘。而其中,他奏折中的语气变化,成为了引发雍正猜忌的重要导火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故事呢?咱今儿就来唠唠。

年羹尧这人,那可是相当有本事。早在康熙朝,他就因 “实心用事”“治事明敏”,用兵有韬略,十几年间,从一个普通词臣一路高升,成了从一品的封疆大吏。雍正帝即位后,朝堂上依靠隆科多掌控京城卫戍部队,地方上就倚重年羹尧统帅西北数十万雄兵,让政敌不敢轻举妄动。刚登基那会,雍正对年羹尧那是恩赏不断。命他接替允禵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还实打实授予官职。之后几年,年羹尧在西北前线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也毫不吝啬地对他叙功行赏: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封三等公爵,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平郭罗克,晋二等公;平青海,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那恩宠简直没谁了!

一开始,年羹尧上的奏折,那语气恭敬得很。比如在一些汇报军情的奏折里,他会用极为谦卑的言辞,表达对雍正帝的忠诚与敬畏,像 “臣蒙皇上天恩,粉身碎骨难报万一,唯有殚精竭虑,为朝廷效命” 之类的话。雍正看到这样的奏折,自然心里舒坦,觉得这年羹尧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对他更加信任有加。那时候,两人的关系,雍正自己都标榜是 “千古君臣之遇的榜样”。

然而,随着年羹尧功劳越来越大,他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在他的奏折里,语气也渐渐有了微妙的转变。原本谦卑的用词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隐隐透露出居功自傲的表述。就拿雍正二年的一份奏折来说,年羹尧在汇报青海战事胜利成果时,用词就比较随意,没有了以往对皇帝的那种小心翼翼。他描述自己如何指挥若定,将士们如何奋勇杀敌,字里行间仿佛这场胜利全是他一人的功劳,对皇帝的提及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像以前那样把功劳都归到皇帝的英明领导之下。这就好比一个员工,一开始总是把业绩归功于老板,后来却慢慢开始自己揽功,老板心里能舒服吗?

再后来,到了雍正三年,年羹尧在一份奏表中,把成语 “朝乾夕惕” 写成了 “夕惕朝乾”。这可不得了,雍正帝立刻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雍正说,年羹尧可不是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肯定是故意不把 “朝乾夕惕” 四个字 “归之于朕耳”,认为这是他 “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甚至还说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你瞧,就因为这一个词序的变化,雍正帝就开始大做文章,可见之前年羹尧奏折语气的变化,已经让雍正心里积累了不少不满。

其实,年羹尧平日里的行为也十分骄横,这也加剧了雍正的猜忌。在西宁时,他霸占蒙古贝勒七子之女,在军前还斩杀提督、参将多人。进京面圣时,出发时令直隶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迎跪送;到京师后,旁若无人,傲然策马;在边疆,蒙古王公见他都得先跪,额驸也不例外。这些行为,哪还有一点臣子的本分?雍正帝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一开始迟迟不加训诫,估计是想等他自己收敛,可年羹尧却越来越过分。

等到雍正帝开始对年羹尧动手时,可谓是步步紧逼。先是解除他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年羹尧失宠消息一传出,群臣纷纷交章弹劾。山西巡抚伊都立劾他私自占用国家盐税;都统范时捷弹劾他借捕盗滥杀无辜,并欺罔、贪婪五事。之后,年羹尧又被连连落职,雍正帝还把之前发给他的朱批奏折追回,想掩饰当年两人不平常的关系。最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年羹尧罪,计有大逆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曾经威风凛凛的抚远大将军,就这样沦为了阶下囚,最终被赐死。

年羹尧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实在是令人感慨。他本有一身才华,又得雍正帝重用,却因自己的骄傲自大、不懂得收敛,在奏折的语气上都暴露出对皇帝的不敬,最终惹来杀身之祸。这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功劳多大,都得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保持对上级的尊重。咱看这历史故事,也能从中悟点人生道理不是?各位看官,要是觉得这故事有意思,麻烦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祝您往后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陌生的我

历史陌生的我

历史陌生的我,陪你聊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