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2岁离世,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说出来有些丢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帝王之一。
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黄金时代,被西北诸藩尊为“天可汗”,其文治武功堪称历代帝王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千古一帝”,却在52岁的盛年突然离世。
另外,关于他的死因在正史中记载模糊,甚至一笔带过,成为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那么,李世民到底是什么原因病逝的呢?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626-649年)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的典范。
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武功赫赫的局面,至今仍为人称道。
李世民16岁便率军解突厥之围,18岁协助父亲攻下长安,22岁在虎牢关一战擒两王,战功之卓著,以至于连现代伟人都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在文化上,他写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等传世诗句,展现出不俗的文学造诣。
在政治上,他接手隋炀帝留下的烂摊子时,国内风雨飘摇,强敌环伺,百姓苦不堪言。
但到了贞观末年,已经将大唐带入四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的治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全方位、无死角的强大帝王,其人生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年仅52岁的李世民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一代英主就此陨落。
令人费解的是,对于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死因,史官们却遮遮掩掩,不敢明言,只在细节处留下蛛丝马迹。
《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仅简单记载“上崩于含风殿”,对具体原因讳莫如深,那种反常现象引发了后世无数猜测。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52岁尚属壮年,尤其对于一位生活条件优越的帝王而言更显的有些早逝。
古代中国帝王平均寿命约40岁,李世民虽超过平均值,但考虑到其身体素质和政治成就,本应有更长的寿命和统治期。
他的突然离世,除了自然衰老的结果,还有着多重因素,尤其是不被史学家详记的原因,更是导致其离世的根本所在。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善战的皇帝之一,其军事生涯传奇,但也付出沉重健康代价。
他16岁初次领兵,晚年亲征高句丽,一生大多在马背上度过,身先士卒的战斗风格使他屡屡负伤,那些旧伤成为晚年健康恶化的隐患。
据记载,李世民“每战必身先士卒”,多次受伤。
另外,他还患有家族遗传的“风疾”,古代的“风疾”,其实就是现代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晚年李世民饱受头痛、眩晕之苦。
贞观十九年,年近五十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欲完成未竟事业,以此来彰显他的文治武功。
但那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是小胜,唐军也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加之后来因为天气和粮草的原因,唐军不得不撤军。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心中不悦,感觉那次小胜有毁他的声誉,情急之下背上生“痈疽”,病情持续恶化,“风疾”也更加严重。
另外,贞观后期,老臣离世,朝廷重任压在他肩上,过度劳累还加剧着病情。
早年旧伤与新增的“痈疽”相互影响,使他的身体迅速垮塌,后来甚至卧床不起。
如果说,身体健康恶化是李世民早逝的生理基础,那么家庭悲剧则是压垮他的精神稻草。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成为其人生重大转折点。
长孙氏13岁与李世民成婚,共同走过二十三年,育有三子四女。
她不仅是李世民的政治伴侣,更是情感依托,在李渊猜忌时期和玄武门之变前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孙皇后年仅36岁便早逝,给李世民造成巨大的情感创伤,一时使得李世民心无所系,忧心忡忡。
还有,李世民与三个嫡子之间的关系,也让他十分糟心。他担心重蹈父亲李渊覆辙,导致兄弟相残。
起初,太子李承乾聪颖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因足疾问题,导致心理失衡。
后来,次子李泰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开始备受宠爱,使得李世民不自觉偏爱李泰,与当年李渊偏爱自己如出一辙。
贞观十六年,太子争斗进入白热化,李世民体会到父亲当年的痛苦。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谋反,给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最终李世民不得不立懦弱的第九子李治为太子,试图终结唐代父子、兄弟相残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女儿高阳公主的丑闻也给晚年李世民带来巨大精神压力。
高阳公主不仅与辩机和尚私通,甚至还反唇相讥直指李世民纳弟媳的污点,令他无言以对。
正是那些重重不休的家庭压力,使得李世民晚年精神状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失眠、噩梦、焦虑、抑郁。
那种持续的精神折磨加速了其身体健康恶化,形成身心交瘁的恶性循环。
晚年时期,李世民在健康与精神状况恶化的双重折磨下,也走上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路。
贞观初年,对于秦始皇的追求长生不老的做法,李世民十分批判,没想到到了晚年,自己也走上了那条迷信方术之路。
起初或为缓解病痛,他诏令天下访求医术之士,但古代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认识有限,效果不佳。
失望之下,他的诉求从“治病”开始转向“延年益寿”,最终陷入“长生不老”幻想。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出使印度的使臣王玄策归来复命,同时带来一位神秘的印度方士,名为“那罗迩娑婆寐”。
此人自称已活了二百余岁,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
按常理,以李世民的学识和早年对方士的蔑视,应当轻易识破这种荒诞不经的谎言。
然而,那时的李世民已非贞观初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理性君主,病痛和衰老消磨了他的判断力。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那罗迩娑婆“甚礼之”,命其炼制“延年之药”。
那位天竺方士在唐朝享受上宾待遇,过着奢华生活,拖延一年多才交出所谓的“长生药”。
如今,李世民服用的“长生药”具体成分已不可考。
但根据唐代丹药的普遍配方和现代分析,那类丹药通常含有汞、铅、硫磺、砒霜等重金属和有毒矿物质。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引述大臣李藩的话:“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明确指出丹药中毒是导致李世民猝死的主因。
当代史学家研究认为,如果李世民不接受丹药治疗,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虽无法根治其“风疾”,但仍可能存活更长时间。
丹药中的有毒成分加速了其身体机能的崩溃,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话说,当时李世民吃下丹药后不久便开始上吐下泻,那时他就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蠢事,被印度的所谓的方士骗了。
于是他下令斩杀了那罗迩娑婆,开始给长孙无忌等人交代后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
一代千古明君以这样可笑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是件非常讽刺的事情。
尤其是李世民身上有着太多的光环,甚至还有着四海宾服的巨大影响力,由此史书上对于他的真正死因不好意思详细记录。
读者们,关于“李世民的死因”,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