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王德峰:我利用教授身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他却只考了二本
复旦教授王德峰再次震惊全国:“贫穷富贵皆有定数,我这个复旦教授给儿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可最终他却只考了个二本。”
王德峰以4个字概括,“这就是命”。以至于他在《寻觅意义》中坦言,父母规划的完美路线,可能正是孩子人生的歧途。
王德峰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前半生堪称逆袭典范。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动乱结束之后,王德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复旦大学,并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王德峰因为在课堂上吸烟讲述海德格尔的形象,被学生尊称为“行走的思想烟筒”。他上课时,后排常年站着前来蹭课的旁听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但就是这样一位哲学王子,却无法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尽管他为儿子铺设了社会精英需要走的所有完美道路,但儿子的结局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儿子从上海顶尖双语英儿园起步,初中时就进入了常春藤私人学校,高中时在全国物理竞赛屡获金奖的知名学府。但到了高考放榜日,他却连一本本科线都没有达到。
这对王德峰的打击是极大的,他在《寻觅意义》修正版中认真思考了教育失败的细节:他曾经利用教授的身份让儿子破格进入复旦附中理科实验班,但孩子物理摸底却只考了27分,就只能放弃。
王德峰反思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他确实做错了很多地方,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学习,这是用错了力气。
我们说龙生百子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父母预期的效果。若真到了这种情况,父母又该怎么办?是接受现实还是继续努力下去,或许王德峰的《寻觅意义》就能带给我们答案。
《寻觅意义》最典型的观点当属于命运三分论,王德峰结合自己经历提出,人生60%是由时代洪流塑造,30%受原生家庭影响,个人努力仅占10%。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消极之嫌,但确实符合当代社会的现实,任何一个四五十岁的人读到王德峰这段话时都会深有同感。
值得注意的是,王德峰在书中披露了鲜为人知的教子细节,他曾经按精英标准给孩子制定每日学习计划表,任务精确到每分钟,最后导致孩子高三时因为抑郁而休学。
这个失败让他也开始反思,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生命成长需要留白,他现在的书架上还摆着儿子送他的60岁生日礼物,上面就写着,谢谢爸爸,终于看懂了我的战场。
一切都被王德峰写在了《寻觅意义》中,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就是打通了学术思辨与生活智慧,书中解剖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哲学,也记录了菜市场大妈用“儿孙自有儿孙福”,劝解焦虑家长的生动场景。
要是你也有类似的育儿困顿,不妨从《寻觅意义》这种大俗大雅的风格中来体会这位哲学教授的忠告,放下改造生命的妄念,才能看见万物生长的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