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怎么死的?郭沫若称:不是病死,而是被人用铁钉钉死
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为啥大家都觉得赵高是整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呢?
【赵高的本领,秦始皇死因】
据说,赵高在给秦始皇当差的时候,闯下了大祸,被判了重罪,直接被扔进了大牢。那时候,负责审他案子的,正是蒙毅将军。
按照当时的法律,赵高其实早该被砍头了。但秦始皇看在他挺有才能的份上,心里头有点舍不得,就网开一面,饶了他一命。不仅如此,秦始皇还让赵高去当二公子胡亥的老师。
按理说,赵高被赦免后应当更加死心塌地地效忠始皇帝,以此来回报他的大恩大德。但赵高这辈子前半截,一直都在和死神较劲,生活总是让他身不由己,这让他心里头很是不踏实。他琢磨着,要想真正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唯一的出路就是夺得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后来,赵高凭着他的聪明劲儿,把不太聪明的二公子胡亥给镇住了。从那以后,胡亥对赵高是说啥听啥。这正好是赵高计划里的头一步,他心想,只要能把胡亥推上皇位,那自己就能大权独揽,要啥有啥了。
胡亥当上皇帝后,赵高就开始肆无忌惮地除掉那些可能威胁到他的人。他先是把右丞相冯去疾给逼死了,接着又把左丞相李斯给杀了,权力大到没人能管。章邯将军因为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立下大功,但这也让赵高看他不顺眼,把他当成了对手。最后,章邯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起兵造反了。
秦朝那会儿,忠臣都跑光了,没多久就迎来了刘邦的讨伐大军。一看这阵仗,赵高二话不说就把胡亥给杀了,然后赶紧把子婴推上王位。他这么做全是为了向刘邦示好,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说说赵高这辈子,那真是坏事干尽,所以他干出杀皇帝这种事儿,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说起秦始皇,好多读者首先就会想到他统一全国的大事儿,把文字、度量衡都统一了。但这位历史人物不光政绩厉害,就连他死后的事儿,也经常被人们拿来闲聊。
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死的,这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听说他是在第五次到东边巡查的路上没的,那时候正好是七月份,天热得要命。可秦始皇为了找长生不老药,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次旅程。
这天,秦始皇坐在马车里头歇着,可能是连着好几天赶路累狠了,又或者是因为迟迟搞不到那长生不老药心里头着急,反正他就在马车里头突然犯了癫痫。这一犯病,秦始皇整个人都不受控了,脑袋瓜子一下撞到了边上的青铜冰鉴,然后就晕过去了。
这次病得挺重,一点好转的样子都没有。尽管有好几位太医给秦始皇看病,但还是没能救回他的命。没过多少日子,秦始皇就在自己坐的马车上咽了气。
本该让全天下都知道的大事,却被秦始皇手底下的太监赵高给压下了。他不但没跟大臣和公子们说一声,还把尸体一直藏在马车里头,没让人知道。
现在是炎炎夏日,尸体很快就开始变质,一两天内就烂掉了。那臭味该怎么遮住呢?赵高想了个办法,他让人拉来一车鲍鱼,围在尸体边上,想用鲍鱼的腥臭味盖住尸臭。
而且,赵高为了不让别人起疑,叫人还是跟往常一样,把秦始皇的三餐送到马车里,装模作样好像他还在天天吃饭一样。一直等到回了咸阳,大家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
秦始皇在马车里躺着,感觉自己快不行了。这时候国家还乱糟糟的,他打算给大儿子扶苏写封信。信里,他想让扶苏在这关键时刻站出来管管事儿。然后,他吩咐手下人,把秦帝国的权力象征和这封信一块儿送给扶苏。
这时候,扶苏正在忙活着修长城呢,他和蒙恬将军一块守在上郡。而蒙恬的弟弟蒙毅,则是跟着始皇帝往东边巡查去了。
按理说,要是蒙恬将军亲手把那封手诏送过去,那肯定没问题。但就在这手诏送出去之前,还有个特别重要的步骤得做,那就是得给它盖上国玺。
秦始皇早就觉得丞相李斯可能心怀不轨,所以他一直都很小心堤防着。在这关键时刻,他肯定不会把玉玺交给李斯保管。在他看来,赵高才是那个真正靠得住的人。
手诏一到赵高手上,事情就没法回头了。接着,赵高马上和李斯一起,把手诏的内容给改了。
原本那封信只是简单说让扶苏回咸阳掌舵,但赵高却偷偷改了内容,变成一封骂扶苏不孝顺的信。这信里不光说扶苏不孝,还扯上蒙恬将军,说他作为臣子不忠心。到最后,还直接下令把这两个人都给处死了。
结果,那封诏书和秦始皇病重的消息都被悄悄藏了起来,蒙毅将军跟着一起回来,却压根不知道这事儿,一直到军队抵达咸阳才晓得。
得知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赶紧派人把手谕送去给扶苏。这样一来,他就找机会除掉了扶苏和蒙恬。回到咸阳,他二话不说就立胡亥做了皇帝,接着就着手实施他那更大的坏计划。
【秦始皇的病因】
不少人心里头可能琢磨,秦始皇的身子骨到底是啥时候开始不对劲的呢?他身边的人,咋就没一个瞧出来的?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才49岁,按说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而且,他每天吃饭睡觉,都有太医专门照看,怎么就突然不行了呢?
说实话,秦始皇的身体那可是真棒,这点儿从好多历史记载里都能瞅出来。就像荆轲去刺杀他那会儿,边上的大臣们一个个吓得跟木头似的,关键时刻腿都软了,别说上去救人了,动都动不了。
那时候,秦始皇碰到荆轲的突然袭击,一点也没慌。他还跟荆轲围着柱子转了好几圈,周旋了好一会儿。最后,秦始皇自己动手,拔出宝剑,就把荆轲给杀了。
据说,秦始皇在东巡路上,跑到了山东烟台那一带,他亲自跳进海里,干掉了一条鲨鱼。你想啊,那时候人们手里就只有些冷兵器,跟鲨鱼干架还能赢,这足以说明秦始皇身体倍儿棒,相当强壮。
但为啥这位正当盛年的国君会这么突如其然地去世呢?
说实话,要是咱们好好琢磨琢磨,就能瞧出这里面的缘由。根据历史资料里头对秦始皇长相的描述,他打小身体就不太好,有点鸡胸、气管的毛病,还有软骨病啥的。
小时候的秦始皇,因为老是到处跑,被当人质,加上爸妈不怎么关心他,结果后来就得上了癫痫这毛病。
而且,自打当上皇帝后,始皇帝就深深地沉醉在了权力与地位的享受中,这让他对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视起来。
要是有人太信长生不老这事儿,那他的脑子可能就不太好使了,就连始皇帝也是这样。当他听了那些说灵丹妙药能让人永远活着的瞎话后,就完全失去了判断力。
他以前让好多大臣和术士出去找能人异士,想着靠这些高人炼出长生不老药。在这种疯狂的念头驱动下,一些心怀不轨的大臣也瞅见了升官发财的捷径。
很多人为了拿到大奖,纷纷跑到咸阳找秦始皇,想要展示自己的能耐。有炼丹的,有搞法术的,咸阳城里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喧嚣,热闹得很。
有个人叫韩终,他是个术士,后来得到了秦始皇的看重和信赖,就走上了炼丹药的道路。
咸阳城里炼丹的人突然变得特别多,因此,好多珍贵的矿石都往这儿运。韩终这家伙因为得到秦始皇的喜欢,就用这些矿石捣鼓出了不少灵丹妙药,最出名的要数那个元水了。
韩终经过好多次的摸索,最后从一堆矿石里发现了一种叫做“鸡血石”的东西。他拿这鸡血石,成功制出了“元水”。
现代人看来,防腐这事儿挺容易的,不论是抽掉空气,还是加点防腐剂,都能轻松搞定。
但在秦朝那会儿,会防腐技术的人简直就像神仙一样被人崇拜。当他们搞出了元水,并且先拿一具尸体试了试,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玩意儿居然能让尸体不烂!这事儿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他立马觉得,这元水说不定真能帮自己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在元水那玩意儿出现前,秦始皇的身体早被一堆乱七八糟的丹药给搞垮了。喝了元水后,他身体更是差得一塌糊涂,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进行了第五次东巡。这次出门,其实就是他跟死神最后的较量了。
【《秦始皇将死》,杜撰的剧情】
说白了,秦始皇的死因已经一清二楚,就是病得太重,没救回来。但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却不买账,他在自己的书《聊聊秦始皇怎么死的》里头,说了自己的想法。
在书里,郭沫若说秦始皇是被一根铁钉子害死的。这根铁钉子有三寸长,是在秦始皇的右耳朵里找到的。很显然,是有人把这根钉子从秦始皇的耳朵里钉进了脑袋里,结果就把他给害死了。
第二天早上,赵高和李斯两位大佬才发现,秦始皇已经咽气了。而干这事儿的人,就是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
这时候,李斯已经被赵高说服,动起了叛乱的念头。秦始皇快不行的时候,老担心李斯权力太大,会抢皇位,所以一直防着他。可谁承想,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赵高。
李斯心里清楚,皇上已经对他起了疑心。到了这个地步,他再挣扎也没用了。只要皇上有了怀疑,那罪名就算是坐实了。
李斯爽快地答应了赵高的提议,他们俩一块儿去找胡亥,又对他好言相劝了一番。
胡亥心里明白,自己跟大哥扶苏没法比,皇位八成是扶苏的囊中之物,更别提还有蒙恬和蒙毅两位大将军站在扶苏那边,自己这边形势严峻,没啥赢面。这时候赵高主动找上门来示好,对胡亥来说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绳,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这个翻盘的机会。
而且,赵高还对胡亥讲了始皇帝遗诏里的话,说要是这时候还拿不定主意,那可就错失良机了。要是蒙恬把遗诏送出去,那情况肯定会对自己更糟糕。
胡亥被赵高的话给说动了,就狠下心来对自己的老爹下了毒手,然后把皇位给抢了过来。
《秦始皇临终》这故事收在郭沫若先生的短篇集《豕蹄》里头。从它被放的位置就能瞅出来,郭沫若先生明摆着说这是他自己根据老事儿编出来的。毕竟,关于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没的,从古至今大家伙儿都有各种说法,郭沫若先生有这样的念头,也挺正常的。
这个说法因为是编出来的剧情,所以在学术圈里没人站队支持。好多学者都说,郭沫若的这个观点没啥历史证据,完全就是他自个儿脑补出来的。
关于秦始皇是咋死的,大多数学者都觉得他是病重去世的。毕竟,秦始皇到了晚年,吃了不少仙丹这事,大家心里都有数。
说到赵高和胡亥这些人,专家们觉得他们确实在背后捣鼓皇位,还动手脚改了诏书。但说到他们是不是杀了秦始皇,大多数人还是摇头。那时候,秦始皇身体已经不行了,走到头了也就那几天的事。赵高呢,在秦始皇身边当太监好多年了,都忍了几十年,没理由在最后关头沉不住气。
这时候,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也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可以说是啥好条件都占全了。要是动手杀皇帝,那简直就是玩火自焚,赵高那么精明,肯定不会干这种傻事。
【结语:】
郭沫若先生的这部小说,不光让人琢磨了半天,还让大家开始起他在别的事情上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依旧对秦始皇是怎么死的很感兴趣,他还特地找周总理,提出想挖开秦始皇的陵墓看看。
郭沫若先生他真的有能力去挖墓吗?其实并没有。早先时候,郭沫若参与过明十三陵里定陵的考古挖掘工作。
但很明显,他在这方面根本就是个门外汉。上千件珍贵的文物,他居然直接上手去摸,而且陵墓也被他搞得一团糟。虽说这次考古确实挖到了不少东西,但对考古这行来说,损失可太大了,让所有喜欢历史的研究者都心疼得不行。
不过,郭沫若并未止步,他转而盯上了秦始皇陵,还提出了挖掘秦始皇陵的申请。幸运的是,周总理没有同意,秦始皇陵因此得以安然无恙。
郭沫若先生,那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写作上特别有能耐,知识也相当丰富。但话说回来,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各有各的专长。
在考古这行当里,郭沫若先生其实没啥特别亮眼的成绩,基本上可以说是没啥大贡献。所以我们不能光因为他文章写得棒,就觉得他对历史的看法也一定对。
历史这东西挺有深度,得翻来覆去地查资料、琢磨,才能慢慢摸清楚真相。做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得讲真话。要是光靠瞎想,去填补那些不知道的历史空儿,那最后弄出来的,也就只是个笑话罢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