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亏损95亿后,这家超市巨头又“翻车”了!
学习胖东来一年后,永辉超市的口碑被一次“反向抹零”带崩了。
近日,有消费者在重庆一家永辉超市购买标价7.96元的商品,结账时发现被收取8元,遭到“反向抹零”。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另一位市民发帖称自己于4月20日在重庆另一家永辉超市购买标价11.55的开心果,小票显示实收11.6元。
一时间,永辉超市的口碑遭遇巨大质疑,品牌陷入“反向抹零”的舆论漩涡。
事发十天之后,永辉官方发布整改说明:自4月29日起,永辉超市所有门店全面执行新规,现金支付分币零头全舍,确保顾客实付金额不高于标价。同时从即日起,对消费存在分位差额的顾客,按实际分位差额的10倍进行补偿。

然而,这一危机公关并未平息质疑,反而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永辉学习胖东来一年后,为何连最基本的服务底线都守不住?
胖东来的核心逻辑是“让利顾客,反哺员工”,而永辉一边高喊“学习胖东来”,一边却爆出“反向抹零”这样的低级错误,这让消费者直呼“连皮毛都没学到”。

2024年6月,永辉郑州信万广场店作为“胖东来式调改首店”开业,首日销售额飙升至188万元,客流暴涨5倍。
这一幕让行业沸腾,永辉股价三个月内翻倍。
然而,热潮退去后,调改门店的销售额却逐月下滑:开业半年后,郑州店日销跌至90万元。
“高调学习胖东来”背后,调改的代价远超预期。
单店改造成本高达数百万元,员工薪资普涨20%,但永辉的财报却越发惨淡:2024年净亏损14.65亿元,连续四年累计亏损超95亿元。
胖东来“高薪高福利”的模式,在永辉全国700多家门店的规模压力下,成了难以承受之重。
胖东来的成功,本质是一场“区域垄断+价值观驱动”的实验。
在许昌,其生鲜直采成本比永辉低40%,员工月薪近万元,服务细节如免费充电、便民缝补站,构建了极致的用户体验。
但永辉的基因截然不同:作为全国连锁超市,它背负着资本市场的增长压力,必须追求规模与效率。
永辉的困境,是中国传统商超集体焦虑的缩影。电商与新零售的双重夹击下,2021年起,其净利润亏损累计近百亿,门店五年缩减超30%。
胖东来的启示并非“不扩张”,而是以人为核心的价值链重构——将大部分利润分给员工,用极致服务换取顾客忠诚。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传统商超的转型往往流于表面。装修升级、商品结构调整、会员制推广……这些举措若缺乏对消费者和员工权利的敬畏,终究是空中楼阁。
“反向抹零”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是信任危机。中国零售业经历多年电商冲击,线下商超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从价格转向体验。胖东来的成功,恰恰在于它用服务细节构建了不可替代的信任感。而永辉的“反向操作”,无异于亲手拆解这一根基。
黑猫平台上,永辉的5000多条投诉中,过期食品、价格差异、缺斤少两等问题频发,这正是信任崩塌的缩影。当企业将降本增效凌驾于消费者权益之上,任何战略转型都注定是空中楼阁。
于东来曾质问永辉:“月赚200万为何不涨工资?”这一声喝问,撕开了中国零售业“利润至上”的遮羞布。
永辉的“反向抹零”事件,与其说是偶然失误,不如说是传统商超转型困境的必然爆发。当行业沉迷于学习胖东来的“形”,却忽视其“神”时,任何调改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