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总算干了件“好事”,中欧解除相互交往限制!

圈聊科技 5天前 阅读数 153 #科技

近日,北京与布鲁塞尔之间的两封贺电,悄然改写了全球地缘政治版图。

习近平主席与欧盟领导人互致中欧建交50周年贺电的同一天,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宣布: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

这场迟到的破冰,表面是跨越半个世纪的外交里程碑,实则暗藏着一场由美国关税战催化的地缘经济革命——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试图“让美国再次伟大”时,却意外打通了中欧战略协作的任督二脉。

关税“助攻”:美国自毁的推手

这场历史性转折的伏笔,早在2025年1月便已埋下。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对中国商品实施145%惩罚性关税时,或许未曾料到这记“七伤拳”会成为中欧关系的黏合剂。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3月的讲话中直言:“美国优先正在让欧洲付出战略代价。”这种觉醒,随着美国对欧汽车关税加码至100%而加速——德国车企被迫将15%产能转移至中国,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秘密向中国出口二手设备,法国空客与商飞签署联合研发协议。

关税战的连锁反应,撕破了跨大西洋联盟的温情面纱。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内部会议中痛陈:“美国每1美元的关税威胁,就让欧洲损失3美元的产业链安全。”

这种切肤之痛,迫使欧洲重新审视其“经济安全”策略:当美国对欧洲汽车征收的关税比对中国更高时,所谓“共同价值观”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评:“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成了中欧战略协作的投名状。”

破冰密码:50年积淀的压舱石

中欧关系的韧性,源自50年积累的“经济共生力”。2025年一季度,中欧每分钟贸易额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德国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1辆销往中国,法国化妆品对华出口激增42%。

这种深度捆绑,在关税战压力下迸发出惊人能量:中国自欧盟进口高端装备同比增长30.4%,对欧出口工业机器人暴涨81.9%,荷兰ASML向中芯国际交付的DUV光刻机数量较2023年增长47%。

立法机构交往的解封,则为这种经济动能注入制度保障。曾被冻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重启谈判,电动汽车最低售价机制取代关税壁垒,中欧战略对话机制扩容至绿色金融、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感叹:“与中国脱钩的代价,相当于让欧洲经济倒退十五年。”

新秩序曙光:多极世界的奠基礼

中欧关系的突破,恰逢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节点。金砖国家本币结算覆盖率达45%,沙特对华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突破50%,而中欧在数字货币监管、气候融资等领域的规则协同,正为“后美元时代”铺路。

这种战略协作的溢出效应,在5月6日的贺电中显露无疑——中欧领导人共同呼吁“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直指美国单边主义的命门。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霍尔果斯口岸的变化:满载法国红酒、德国机床的中欧班列,与运输哈萨克斯坦小麦、俄罗斯矿产品的列车在此交汇。

这种“双循环”物流网络,恰似中欧关系的缩影——既有高端制造的“硬联通”,又有文明互鉴的“软交融”。正如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所言:“欧中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历史的辩证法

回望2021年欧洲议会冻结CAI审议时的剑拔弩张,再看今日布鲁塞尔与北京的战略握手,历史的辩证法充满戏剧性。

特朗普政府用关税战撕裂的,不仅是跨大西洋联盟,更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最后的遮羞布,而中欧用50年积累的互信与利益纽带,在霸权主义的废墟上,搭建起多极世界的脚手架。

当郑州的比亚迪工厂为欧洲生产电动巴士,当慕尼黑的工程师在合肥调试量子计算机,当巴黎的奢侈品巨头在成都开设全球最大旗舰店——这些毛细血管般的连接,正在编织一张超越地缘对抗的经济安全网。

或许正如冯德莱恩在贺电中所言:“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这场由美国关税战催化的中欧破冰,终将证明:霸权的黄昏,恰是新秩序的黎明。而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块垫脚石,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圈聊科技

圈聊科技

给大家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