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薛蟠一见林黛玉就“酥倒”?曹雪芹写这段情节目的是什么?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五鬼魇魔法,书中突然插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情节:“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段情节程甲本、程乙本并没有,是脂评本的补充文字。重点就提到薛蟠对林黛玉的一见钟情。
薛蟠能不能对林黛玉一见“酥倒”,一见钟情?答案是肯定的。脂砚斋【甲戌侧批:忙到容针不能。此似唐突颦儿,却是写情字万不能禁止者,又可知颦儿之丰神若仙子也。】像林黛玉这么样的神仙人物,又怎么可能只有贾宝玉自己喜欢呢。
不过,书中特别安插一段薛蟠对林黛玉一见钟情的情节,除了证明林黛玉风姿如神之外,肯定还有其他寓意。否则就像程甲本那样,没有这段情节,似乎也没什么影响。因为程甲本、程乙本是120回,结局明确,这个插曲对结局没有任何影响。但脂评本只有八十回,没有结局,任何线索都可能对结局的真正走向产生影响。
表面看,薛蟠一见酥倒的情节,关联了薛蟠用贾宝玉的那个药方配药、游历途中去到林黛玉家乡虎丘捏了小像、香菱学诗、甚至误娶夏金桂等情节。但背后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另一件直指结局的故事:林黛玉外嫁异国为帝王妃。
薛蟠字文龙,号呆霸王,我们多次讲过薛蟠这个人物,实际上是帝王的“影射”。
《红楼梦》惯用间色法,常见的情节是“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冯渊、蒋玉菡等人影射贾宝玉。其实薛蟠也是一个“影”。他所影射的是帝王,尤其是那个娶林黛玉作潇湘妃子的帝王。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别号潇湘妃子,是她嫁作帝王妃的重要线索。而影射林黛玉姻缘的芙蓉花签,签词“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昭君出塞故事,又与“潇湘妃子”的伏笔相吻合。都能证明林黛玉是被远嫁异国做了王妃。而薛蟠就影射的是那个“抢走”林黛玉的异国国王。
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主因是香菱在与冯渊有三日婚约的情况下,遭薛蟠打死冯渊抢走后做了小妾。这件案子的重点就是以香菱影射林黛玉,以冯渊影射贾宝玉,以薛蟠影射帝王,预示未来贾宝玉被贾雨村陷害“逢冤”之际,林黛玉被迫外嫁作帝王妃。
所以,为了补充林黛玉日后外嫁的线索,书中才有了薛蟠一见林黛玉酥倒的情节。而这段情节,也对应了林黛玉《题帕三绝·三》所讲的内容。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首诗写的就是林黛玉泪尽而亡前的物是人非。“彩线难收面上珠”,讲的是林黛玉泪流不止的境况;“湘江旧迹已模糊”,说的是曾经与贾宝玉的感情,潇湘馆的生活记忆,越来越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是说如今所处之地,也被修建成了潇湘馆的样子;“不识香痕渍也无?”只可惜身边人不是旧时人,林黛玉的眼泪并非为他所流,也就无法像湘妃泪洒青竹成斑那样,让窗前的千竿竹化作斑竹。
简单解释就是林黛玉虽被迫嫁作了帝王妃,异国王对她也是情意深重,甚至为她仿制了一座潇湘馆。但林黛玉对他无情,眼泪也不是为他所流,最终泪尽而亡,也就与这个帝王无关。
薛蟠既然影射的是娶了林黛玉的那个异国国王,他对林黛玉的一见钟情,证明国王也对林黛玉一见钟情。林黛玉虽无情于他,却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同嫁舜帝的典故。为林黛玉取号的是贾探春,也有外嫁异国为王妃之谶。杏花签的签词,“日边红杏倚云栽”是说“红杏”贾探春能够得到帝王(日)的宠爱,源于“云”的扶持。晴雯就是“云”,贾宝玉的书房也叫绛云轩,证明林黛玉就是那个扶持贾探春的“云”。
显然,林黛玉虽死,但帝王爱屋及乌,还是将对林黛玉的钟情给了贾探春,才让她陪伴在帝王之侧,获得圣宠。
以上可证,《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互相之间都有关联,只是需要细心的梳理和解读。至于是与不是,读书角度各有不同,只能说见仁见智,多歧为贵了。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