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化!地铁M1线位,从环城东路移至飞霞北路!
01
♪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日前,一家公司从鹿城区瓯江路鹿港大厦,搬到瓯江对岸的立体城一商务楼。两座商务楼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隔着瓯江都相互看得到。
然而,仅仅因为跨江,公司里的部分员工,就犯愁了。她们住在鹿城区,不会开车,平时骑电动自行车上班。
问题在于,瓯越大桥禁止非机动车行驶,她们只能乘坐公交车。而跨江的公交车班次非常少,一旦错过一趟,下一趟就要等很久,上班要迟到。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瓯江两岸的联系日趋紧密,但仅限于私家车。对不开车的市民来讲,瓯江对岸近在咫尺,却仍如天堑一般。
瓯江两岸
当前,除去铁路、高速公路,瓯江上的过江桥梁有8座,分别是沙洲大桥、瓯江大桥、104国道瓯江特大桥、东瓯大桥(瓯江三桥)、瓯越大桥、七都大桥、灵昆大桥、瓯江南口/北口大桥。
一般情况下,说到这些过江桥梁,大家想到的是开车过江。那么,又有哪几座桥可以让行人、非机动车过江呢?
其中,沙洲大桥、瓯江大桥地处市区西部,建设年份早、建设标准低,仅双向两车道,但目前实际处于人车混行状态。
104国道瓯江特大桥及西部多座跨江桥梁
同样位于市区西片的104国道瓯江特大桥、东瓯大桥,设有非机动车道,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
东瓯大桥
然而,到了市区核心地段,以及东片,行人、非机动车就很难过江了。
比如,瓯越大桥全线禁止行人、非机动车通行。
瓯越大桥匝道入口的提示
瓯越大桥早期按高速公路审批,如今实际上用作城市快速路,从而缺乏设置非机动车的条件,只有类似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
瓯越大桥
但是,很多非机动车擅闯。在车速快、缺乏有效隔离的情况下,存在安全隐患。
瓯越大桥上擅闯的非机动车
七都大桥一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直到2023年对其进行了改造,为非机动车走人行道创造了条件。
七都大桥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
然而,这仅仅是七都大桥南汊桥,想从七都大桥北汊桥去瓯江北岸,必须先从七都大桥下来。
这时,很多非机动车为了省事,横穿车行下桥匝道,甚至一开始就上机动车道,非常危险。
七都大桥上擅闯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
而从七都岛上七都大桥北汊桥去瓯江北岸,则需乘坐垂直电梯。垂直电梯容量有限,停不下几辆非机动车,高峰时需排队等候。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将电动自行车推进垂直电梯,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七都大桥的电梯
即便如此麻烦,七都大桥已经瓯江核心城区及以东唯一能让行人、非机动车完整过江的大桥了。
像灵昆大桥、瓯江南口大桥,即便允许行人、非机动车过江,但只能抵达灵昆岛。
瓯江北口大桥
向北前往乐清,行人、非机动车就没办法了,瓯江北口大桥就不允许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无论是上层的高速公路还是下层的228国道。
02
♪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如果说这些已建成的桥梁,因设计、建设年份较早,存在时代局限问题,那么如今瓯江上在建、规划中的桥梁、隧道,有非机动车道吗?
如在建的府东路过江隧道,只有双向两个隧道。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严禁在同一孔内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也就是说,府东路过江隧道,将只面向机动车,并未设置专门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隧道,也无法在机动车隧道旁增设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府东路隧道效果示意图
值得点赞的是在建的七都二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机动车通行,下层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互不干扰。
而行人、非机动车在下层通行时,将有效避免日晒、雨淋,也会减少地面湿滑现象,更安全。
七都二桥效果示意图
现在,很多非机动车道在七都大桥人行道上,经常打滑、翻倒,甚至有时多辆非机动车同时翻倒、相撞,造成人员受伤。
七都二桥这样的设计,将有效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
遗憾的是,七都二桥只能从桃花岛到七都岛,前往瓯江北岸仍需绕经七都大桥北汊桥,行人、非机动车需乘坐垂直电梯。
建设中的七都二桥
除了上述两座桥隧外,计划今年动工的温福高铁,将在灵昆岛至乐清磐石建设瓯磐大桥。这是一座公铁两用桥,中间高铁、两侧行车。从相关设计图看,并未发现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瓯磐大桥剖面示意图
倘若如此,未来从龙湾、灵昆岛前往乐清,依旧缺乏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条件。
03
♪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根据规划,瓯江上还有多座桥梁、隧道,包括江湾路过江大桥、环城东路隧道、七都三桥、七都四桥、柳乐路隧道等。
其中,环城东路隧道原计划与地铁M1线同步建设,但据最新的《温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显示,地铁M1线的线位向东挪至飞霞北路,很可能是受朔门古港遗址影响。
那么,环城东路隧道是否还会继续建设?尚不清楚。
轮渡
当前,这里尚且保留渡轮,方便往来鹿城与瓯北的乘客,大量行人、非机动车在此依托轮渡过江,足见这一线位过江需求的量。
但是,轮渡非常不稳定,在恶劣天气、水文条件不佳时,轮渡会停航,且有时还存在突发性,给过江市民造成不便。
大风、暴雨、雷暴、大雾、潮汐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轮渡停航。
停航公告
最近,受潮汐影响,有关部门发布了相关公告,将在天文低潮位时段停航,其中不少停航班次都在晚高峰,是过江客流较大的时段。
来源:温州日报
至于其他桥梁、隧道,还只是在线位上的规划,尚未启动方案设计,暂不清楚有没有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
这么看来,从东瓯大桥到七都大桥之间,作为瓯江沿线最核心的一段,在可预见的未来,行人、非机动车还是无法通过桥梁、隧道过江,继续轮渡。
瓯江沿线核心段
即便地铁M1线获批、建成、开通,也只能解决行人的过江问题,还是无法解决非机动车的过江问题。
04
♪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上世纪末,温州城区狭小,自行车曾是温州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道路设计开始考虑非机动车道。
本世纪以来,随着城市框架拉大、私家车普及,自行车一度大规模减少。
在此情况下,非机动车道在道路、桥梁设计时,就不受重视了,甚至拆除绿化隔离带、缩减非机动车道面积,用于增加机动车道。
瓯江
然而这些年,因交通拥堵加剧,再加上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发展,电动自行车兴起,非机动车道的需求重新增加。
更何况,温州轨道交通不发达,核心城区没有地铁,很多不会开车、不喜欢开车的人,也选择了电动自行车。每到早晚高峰,街道上都会出现电动自行车大军。
而这些早期设计、建设的桥梁,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庞大规模的非机动车过江需求。即便像七都大桥这样改造,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而有些桥梁、隧道,根本没有改造的条件。
对于那些住在瓯江一侧,要去瓯江对岸上班的市民来讲,没地铁、公交车少、非机动车又不方便,就只能开车了。这样,几座过江桥梁,早晚高峰就会越来越堵。
一些那些不会开车、不喜欢开车的人,他们的工作、生活,就被困在了瓯江一侧,少了更多可能性。
瓯江
那么,这些还在规划种的桥梁、隧道,当项目启动后,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行人、非机动车的需求。
至于像瓯越大桥这些难以改造的,还是要增加公交车班次。还有地铁,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报批。
只有汽车才能过江,那么瓯江两岸的交流,始终是受限的。
当瓯江两岸可以采用任何交通方式都能过江,叫得到江对岸的外卖,才是真正的一体化、同城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