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刘备最偏爱的人是他?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演义中,刘备以“仁义”之名聚拢豪杰,麾下五虎上将威震天下。
然而,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虽同列“五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却大不相同。
有人是生死兄弟,有人是权谋棋子,而最得刘备偏爱的,正是那位看似莽撞的张飞……这是怎么回事?
张飞:桃园结义的“心头肉”若论刘备的“最爱”,非张飞莫属。桃园结义时,张飞一句“俺颇有家资,可共举大事”,散尽家财追随刘备,从此成为刘备最亲近的兄弟。
长坂坡上,张飞横矛立马,一声怒吼“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吓死夏侯杰,震退曹军。
张飞看似鲁莽,实则粗中有细。取益州时,他义释严颜,收服人心;孙夫人欲携阿斗返吴,又是他截江夺斗,保刘备血脉无虞。
刘备称帝后,将司隶校尉之职交予张飞,掌监察百官之权,连诸葛亮都未曾得此殊荣。
然而,刘备的偏爱近乎纵容。明知张飞“鞭挞士卒,暴而无恩”,却仅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为其开脱。最终,张飞因苛待部将被范疆、张达所害。刘备闻讯痛哭:“噫!三弟休矣!”这一声叹息,既是悔恨,更是对兄弟情深的无尽追忆。
关羽:忠义无双的“双刃剑”论战功威望,关羽堪称五虎之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归刘,忠义之名传遍四海。刘备将荆州托付于他,甚至《隆中对》中“北出宛洛”的重任也非他莫属。
但关羽的骄傲逐渐成为致命弱点。他轻慢士族,辱骂孙权,逼得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荆州基业毁于一旦。夷陵之战前,刘备满心期待荆州旧部响应,却只见廖化孤身来投。
此刻他才明白:二弟的孤高早已埋下祸根。
关羽败走麦城,刘备闻讯“哭倒于地,三日不进水米”。可这份深情背后,亦有无奈。关羽死后,刘备倾国伐吴,既为报仇,亦为掩盖自己对荆州的失察之责。
赵云:孤胆护主的“白袍将军”长坂坡上,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刘备却摔子泣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此言虽有作秀之嫌,却足见赵云在他心中的分量。
汉水之战,赵云单骑冲阵,吓得曹军自相践踏;截江夺斗,他护主之志坚如磐石。
赵云之忠,近乎执拗。刘备取益州后欲分田宅赏将士,他直言“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劝主公归还百姓;夷陵之战前,他力谏伐吴不智,却被刘备贬至江州留守。
这对君臣的关系,像极了老友:信任至极,却容不得半分违逆。
黄忠:老当益壮的“定军神刀”黄忠归降时已年近七旬,却在定军山一刀斩夏侯渊,助刘备夺下汉中。刘备封他为“五虎上将”,气得关羽怒斥:“大丈夫终不与老卒同列!”
刘备对黄忠的欣赏,源于“英雄惜英雄”。
他自己半生漂泊,见黄忠白发苍苍犹自冲锋陷阵,仿佛看到另一个不服老的自己。
可惜黄忠终究是“半路投效”,难入核心圈子。他像一柄暮年宝刀,出鞘时寒光凛冽,归鞘后寂然无声。
马超:名震西凉的“威慑招牌”马超归降时,刘备大喜:“今得将军,如虎添翼!”这位曾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的“锦马超”,仅凭威名便让刘璋开城投降。刘备封他左将军,位列众将之首,却始终不给兵权。
马超的悲剧在于“虎落平阳”。
潼关之战后,他家族尽灭,投张鲁遭疑,归刘备后更成摆设。小说中,马超除了威慑益州外几无表现,郁郁而终。
于刘备而言,他只是一面震慑西凉的旗帜,而非可托付的兄弟。
结语演义中的刘备,对五虎上将的态度藏着枭雄的算计与凡人的私心。
他最爱张飞,却因纵容害其惨死;最倚重关羽,终因疏失痛失荆州;最信任赵云,难容逆耳忠言;最欣赏黄忠,止步于利用;最需要马超,却只剩虚名相待。
即便是仁义满天下的刘皇叔,也在江山与兄弟的天平上进退维谷。
或许,罗贯中早已借张飞之死暗示——在三国这场权力游戏中,太过浓烈的情感,终将成为英雄的致命软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刘备对于五虎上将的感情是如何的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