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侯,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东汉末年名将,曹魏集团核心人物之一。他是曹操的族弟(一说为从弟),以勇猛刚烈、忠诚果敢著称,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事迹概述:
一、早期经历
1.出身将门
夏侯惇出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豪族,自幼习武,性格刚烈。早年追随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成为其最早的军事支持者之一。
2.失左目,威名远扬
**经典事件:拔矢啖睛**
公元194年,曹操征讨徐州时,夏侯惇留守濮阳。吕布趁机偷袭兖州,夏侯惇率军迎战,在战斗中左眼被流箭射中。他当即拔箭带出眼球,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随即吞下眼球,继续作战。此役后,他被称为“盲夏侯”,但威名更盛。
拔矢啖睛
二、军事与内政贡献
1.镇守后方,屯田养民
夏侯惇虽以勇猛闻名,但并非单纯武将。他多次主持地方治理,在曹操征战四方时负责后勤:
-兴修水利,推广屯田,恢复因战乱荒废的农业;
-亲自负土筑坝,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军民爱戴。
2.参与关键战役
官渡之战(200年):负责后勤保障,稳固曹操后方。
赤壁之战(208年):随曹操南征,战败后率残部撤退。
汉中之战(219年):与刘备军对峙,虽未取胜,但牵制蜀汉兵力。
三、地位与荣誉
1.曹操的绝对亲信
曹操特许夏侯惇自由出入其卧室,且不需通传,足见信任。曹魏建立后,他被封为“大将军”(最高军事职位),地位高于诸将。
2.清廉简朴,深受敬重
夏侯惇虽身居高位,但一生不置产业,家无余财。临终前仍嘱咐丧事从简,以布衣下葬。
四、逝世与后世评价
逝世: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后不久,夏侯惇亦悲痛而亡,谥号“忠侯”。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
后世多赞其忠勇双全,是曹魏政权的基石人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