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在潼关能挡住安禄山吗?

金逸晨来了 1个月前 (03-31) 阅读数 5288 #推荐

洛阳陷落之后,李唐方面平叛的最佳战略就是死守潼关,等待北方郭子仪、李光弼端掉叛军老巢,再对叛军实施南北合围。

高仙芝、封常清以及哥舒翰之所以战败,都是有原因的。

在叛乱爆发之初,李隆基是派了高仙芝、封常清在关中募兵抵挡叛军的。

这里面,高仙芝率领的军队,除了先期抵达的一部分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兵马外、,还有飞骑、彍骑,这两支军队是当时的京城禁军队伍,由于常年负责京城以及宫廷宿卫,加上李唐承平日久,禁军根本没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

还有新招募的5万新兵,都是洛阳以及周边的市井子弟,也是毫无战场经验。

另外,封常清率领的那支大军要么是新招募的士卒,要么是当地驻军,都没有实战经验。

而安禄山手中的军队,是李唐边军精锐,常年和周边游牧民族作战,战斗力十分强悍,即使放眼天下,也是数一数二的精锐。

这种情况下,封常清在洛阳周边组织兵力抵挡叛军,是根本挡不住的。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实了这一点。

封常清最开始驻守在虎牢关,抵挡叛军,他显然对自己手里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缺乏了解,直接出城摆开阵势,与叛军硬碰硬地打。

结果战场局势一边倒,叛军几乎是以碾压的姿态将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接着,封常清连战连败,洛阳也被叛军攻陷。

他只好带着残部撤退到高仙芝驻守的陕郡。

到了陕郡之后,封常清此时已经领教了叛军的兵锋,也认识到了手底下这新招募的士兵战斗力太弱的问题。

因此,封常清认为,眼下凭手中的兵力以及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士兵,即使在陕郡布防,也挡不住叛军。

而唯一能挡住叛军进攻步伐的办法,就是退守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此时没有部署重兵,一旦失守,那么长安将不保,如果叛军趁唐军在集中在陕郡时,抄小路攻破长安,那可就玩儿

最关键的是,潼关是一座险关,凭借天险死守,可以弥补军队战斗力不强的缺点。

高仙芝也同意这一点,于是二人商议好之后,直接往潼关方向撤退。

然而,此时发生了一场意外。

叛军的骑兵速度很快,直接追上了正在撤离的唐军,高仙芝、封常清所部士卒正在行军,完全没有防备,突然遭到叛军骑兵冲击,被打乱了阵脚。

好在高仙芝、封常清也是一代名将,他们很快组织兵力反击,最后将大部分士兵带回了潼关。

接下来,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修筑城防,训练士卒,叛军兵临潼关城下时,无法攻破,只好退兵,潼关算是暂时保住了。

但不久之后,高仙芝、封常清遭到宦官陷害,被李隆基杀掉。

这时,各地的勤王大军也陆陆续续抵达长安周围,李隆基遂以哥舒翰为统帅,带着20万大军进驻潼关,抵挡叛军。

在这期间,安禄山曾经派儿子安庆绪攻打潼关,但被哥舒翰击退。

而同一时间段,北方战场也发生了变化。

郭子仪、李光弼带着朔方、河东军主动对叛军发起了攻势,收复常山等十几个郡,把史思明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同时,各地的地方自发组织的义军风起云涌,不仅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实力还在不断壮大,比如颜真卿在北方组织义军对抗叛军,其兵力更是达到了20万之众。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做了错误的决策,葬送了大好战局,还丢掉了长安。

李隆基收到了一份情报,上面显示,叛军大将崔乾佑驻扎在陕郡,手下兵力不足四千,而且守备松懈,可趁机攻取陕郡,再收复洛阳。

杨国忠也在不断怂恿李隆基出兵。

最终,李隆基决定下诏命令哥舒翰率军出潼关,攻打陕郡。

但哥舒翰一眼就看出这是敌军的诱敌之计,目的就是要引诱唐军出战,好聚而歼之。

于是,哥舒翰给李隆基上书,陈述自己的想法,他说安禄山擅于用兵,肯定不会蠢到只在陕郡部署四千残兵,这肯定是叛军的计谋,叛军主力肯定被故意隐藏了,以引诱朝廷出击。

哥舒翰认为,叛军远来,又不得人心,如果对潼关久攻不下,时间一长,必然锐气耗尽,军心不稳,叛军内部自然出问题,到时候再进击叛军,可一战破敌。

与此同时,北边的郭子仪、李光弼也递上奏章,陈述了他们对战局的看法。

最开始,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一起讨论战局时,就有清醒的认识。

他们认为哥舒翰年老,而且多病,叛军都是知道的,最严重的是,哥舒翰手底下那20万大军来自全国各地,还是匆忙之中集结在一起,哥舒翰的身体状态很难将大军拧成一股绳。

如果贸然出潼关,主动出击,万一有什么闪失,潼关必然不保,如果潼关丢了,那长安就完了,战局就会越来越糟。

所以,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建议是,眼下安禄山集结了叛军多数主力在洛阳一带,并且威逼潼关,留在老巢幽州军队不多。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哥舒翰死守潼关,将叛军主力牢牢地吸附在关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就可以趁势在北方发起新一轮攻势,直捣叛军老巢幽州。

只要攻破 ,俘虏叛军的家属,再以这些叛军家属作为筹码,招降叛军,甚至可以直接南下与哥舒翰南北夹击叛军,到时候叛乱必然一举平定。

然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建议,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哥舒翰出潼关,进攻陕郡,收复洛阳。

随后,在李隆基的强行逼迫下,哥舒翰无奈地带着20万大军踏上了送死之路。

果然,哥舒翰出潼关仅仅17里地,正是一处险要之地,叛军大将崔乾佑早就准备好了口袋,就等着哥舒翰钻进去。

一战之后,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收拢败兵后,仅剩8000人回到潼关。

紧接着,哥舒翰手下有个叫火拔归仁的将领,用计绑了哥舒翰,然后带着他投降了叛军。

此后,潼关失守,叛军兵临长安城下,李隆基逃亡蜀中,结果半路爆发马嵬兵变,接着就成了太上皇。

从整个过程来看,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

只要哥舒翰死守潼关,他们就可以直捣叛军老巢幽州,等李光弼、郭子仪攻破幽州后,再挥师南下,这时,哥舒翰再从潼关出击,对叛军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叛军在中原没有根基,一旦知道老巢丢了,家属也落入朝廷手中,必然军心大乱,再也无心抵抗,到那个时候,平定叛乱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以当时的情况,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叛乱就可以平定。

可惜的是,李隆基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最终葬送了20万大军,也断送了平乱的大好局势。

再来看,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究竟能不能在潼关挡住叛军?

这个是肯定的。

安史叛军当时一路势如破竹,从幽州南下,一路上横扫战场,几乎没遇到过像样的抵抗,就攻破了洛阳。

但问题是,叛军战斗力如此强悍,他们为什么不强攻潼关,反而要用计引诱哥舒翰出潼关,再伏击唐军?

道理很简单,潼关是一道险关,叛军根本没有能力攻下来。

真要是能打下来,他们也不需要费尽心机地搞假情报,引诱唐军出潼关了,直接发兵攻打不是更高效?

所以,如果李隆基不瞎干预的话,无论是封常清、高仙芝,还是哥舒翰,作为一代名将,他们都是有能力守住潼关的。

而且他们死守潼关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压力会逐渐减缓,因为郭子仪和李光弼以及北方义军对叛军发起的强大攻势,可能会迫使安禄山抽调兵力北上,从而减轻潼关的压力。

但李隆基终究还是铸成了大错,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皇帝逃亡,说什么都没用了。

评论列表
  •   用户12xxx29  发布于 2025-05-03 02:34:30  回复该评论
    对你唯命是从的人看多了,你就容易盲目自信,而且越来越喜欢听起来舒服的话,你身边的小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小人不仅坏,而且目光短浅,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大局,可能你打仗打的不可开交,小人会觉得整你的机会来了,其实小人也没想整死你,只是他愚蠢,把大局整没了。
  •   可怜猫  发布于 2025-05-06 18:59:53  回复该评论
    哥舒翰都半身不遂了,只有守住潼关,依然有希望。
  •   regul  发布于 2025-05-14 09:34:07  回复该评论
    没用,他早死又不是带着唐朝的爆点一起死,节度使制度只要存在就就还会引爆。
  •   交定金  发布于 2025-04-30 21:21:29  回复该评论
    封常清和高仙芝丢洛阳是被宦官逼战的结果。宦官监军是李隆基派的,要是一开始没派这些所谓监军的太监安禄山可能连洛阳都进不去就在河北被人剿灭了。
  •   玉环飞燕皆尘土  发布于 2025-05-04 07:42:55  回复该评论
    如果说是长安资源有限的话也解释不清二十万大军一波送,四千叛军用得着这么多人压上去吗?
  •   陈能杰  发布于 2025-05-02 22:31:17  回复该评论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被不懂打仗的人过多干涉导致败局
  •   专家  发布于 2025-05-11 18:36:23  回复该评论
    乾隆早点死的话清朝可能还能抢救一下[笑着哭]
  •   刘怀佩  发布于 2025-05-01 13:59:15  回复该评论
    所以说独裁不可取,尤其有奸贼小人的情况下
  •   寸土不让  发布于 2025-05-02 13:36:07  回复该评论
    李隆基若早死二十年,必是名留青史的一代明君,大唐的国运,还可以延长个百八十年。
  •   沉淀感觉  发布于 2025-05-03 12:06:53  回复该评论
    从英明神武到年老昏聩,李隆基的经历证明活得太长不见得是好事[滑稽笑]
  •   专家  发布于 2025-05-11 18:36:56  回复该评论
    乾隆早死二十年也是一代明君[笑着哭]
  •   星空  发布于 2025-04-30 21:00:27  回复该评论
    能,他们都是有才能的名将,唐玄宗时期是唐朝最辉煌时刻,守段时间必定有增援
  •   用户10xxx90  发布于 2025-05-02 15:50:26  回复该评论
    哎,这李隆基应该是被穿越夺舍了,要不怎么前后差距这么大?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人,如果真早死二十年,感觉都要超越李二,仅次于始皇的千古一帝了[病了哦]
  •   ╰_╯  发布于 2025-05-06 00:16:31  回复该评论
    那三位可都是胡人啊,换位想一想,你要是李隆基,胡人安禄山反了,你不怕手下的几个胡人将领和他里应外合吗,为防这个万一,宁愿逼死他们
  •   用户17xxx32  发布于 2025-05-02 19:45:31  回复该评论
    新兵野战怎么能打赢见过血的老兵,固守是最好的方案。等其他护皇军过来就稳了[得瑟] 可惜
  •   平静ASO  发布于 2025-05-02 15:09:43  回复该评论
    晚年的李隆基就是一妥妥的昏君,所以,根据历史教训,太老的皇上就别干了,退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吧,以免误国,害人害己
  •   用户17xxx98  发布于 2025-05-02 12:46:23  回复该评论
    唉 这三在全世界历史上军事实力都能排进前二十的名将被玄宗自己给一锅端了 玄宗后期是怎么能做到昏聩成这样的?他怕儿子抢自己皇位都能理解 这三对他可是忠心耿耿的尤其在 封常清和高仙芝被他说砍就砍了完全没反抗的情况下还对哥舒翰这样这是个人能做出来的事吗?
  •   用户12xxx57  发布于 2025-05-03 12:51:12  回复该评论
    [抠鼻]唐朝兵将攻打坚城大城的能力都比较拉垮 一直到五代都是出城野战
  •   七彩沙漠  发布于 2025-05-03 14:36:35  回复该评论
    与其相信李隆基昏庸 我更相信此时此时处境有点类似赵国的长平之战 长安资源有限扛不起几十万大军一年得口粮
  •   静听山风  发布于 2025-05-04 10:08:49  回复该评论
    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这可都是全明星阵容甚至是mvp阵容,结果打成这个样子
  •   飞沙  发布于 2025-05-02 00:51:03  回复该评论
    唐玄宗真是悬啊,前半生真正明君,后半生妥妥昏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金逸晨来了

金逸晨来了

金逸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