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上将对陈赓不敬,刘邓狠批:为人太傲,陈毅无奈端起老总架子
1948年7月24号那天,陈毅气呼呼地给华野的粟裕、陈士榘他们拍了个电报。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好几百字,其中有一段特别吸引眼球:在这儿,跟下面几位同志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三纵有些傲慢无礼...不论是个人自负还是部队自高自大的态度,其实都属于政治上的毛病。
得知道,那会儿陈毅虽说名义上还是华野的司令员,但实际上他已经不在华东那边了,跑到中原局去当了二把手,也就是第二书记。
因此,电报里说的“在这里”还有“以下的各位同志”,其实讲的就是中野的部队。至于三纵呢,那是华野的部队,那时候归陈唐兵团管。
家里的事儿一般都不往外说,陈毅远在中原野战军的时候,就听说那边的兄弟部队在议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有点傲慢。这让他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感觉面上无光,所以这才发了开头提到的那封电报。
中野为啥会这么说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事儿得从一封电报开始聊起。那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电报,事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电报里头的内容,那可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儿。说实话,要是没那封电报,后面的故事可能都不会发生。所以说,一切的起点,就是那么一封简简单单的电报。电报一来,就像石头扔进了湖里,涟漪就开始一圈一圈地往外扩散了。
1948年3月份,中野的陈谢部队和华野的陈唐大军一块儿来到了洛阳城边上,打算开始打攻城战。
战前那会儿,关于谁来带兵这事儿,出了点儿小状况。
那时候,两大部队已经在中原地区一起打仗了一段时间,但因为缺乏一个统一的头儿来指挥,所以他们之间的协作老是出问题。到了关键时刻,常常有人拖后腿,甚至有时候各打各的,一点团队精神都没有。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题,中央给二陈兵团发了电报,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改由陈唐来带领陈谢部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封电报竟然在两个兵团的战士们之间,挑起了头一回的争论。
解放那会儿,要是碰到不同队伍的军队得一起打仗,一般都是让官大点儿或者人多点儿的那方头头来带队。就像中野十一纵,在豫皖苏那边打仗时,就是统一听粟裕的指挥。
要说按照那些规定来,陈谢和陈唐这两支大军到底谁来指挥,还真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
为啥我会这么说呢?
咱们先看看职位,陈赓和陈士榘两人都是兵团里头的头儿。陈赓呢,在中野那边,就像是颗战略上的大棋子,老被中央拽来拽去,到处去闯阵,刘邓他们基本上不怎么亲自管他。
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参谋长一职,他的地位紧挨着陈、粟、谭这些大佬,可以说是华东地区的重要大腕。
要说从职位上来看,这俩人还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瞧瞧两边军队的人数,陈赓的部队是由中野的四纵、九纵,还有西北的三十八军这些队伍拼凑起来的。而陈士榘那边呢,则是华野的三纵、八纵、十纵合在一起。这么一看,两边的人数差不多,势均力敌。
到了这一步,事儿就变得有点棘手了。
要是只看职位和手下人数这两个方面,老陈和小陈其实都挺有资格当头儿的。
不过,在士兵们看来,还得考虑另外一些东西,像经验多少、脾气咋样。
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他参与过南昌起义,还在红军第一军和第四军都打过仗。陈士榘的经历也挺丰富,但要是跟陈大将比起来,那就稍微差了点儿。
在脾气上,陈赓可是咱们军队里公认的好好先生,就连碰上性格直来直去的彭老总,他也能轻松搭上几句话,开个玩笑逗逗乐。
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里的口碑不太好,他和陈毅、粟裕等人都有过争执,甚至闹过别扭。
大家可别小看性格好这一点,战场上人人都容易着急上火,能有个心态平稳、善于沟通的指挥官,那真的是挺难得的。
中央其实心里也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但为啥最后还是决定让陈士榘来担任这个职务呢?
其实原因挺直接,就是陈赓主动退位,跟中央说想让陈士榘来全盘指挥。
到这一步,分歧就出现了。
陈赓身为兄长般的人物,主动提出把位置让出来,而陈士榘呢,他大大方方地就接受了,一点也没客气。这事儿,让中野的将士们心里头多少有点儿不是滋味。
二,鞭炮争夺风波说起那次鞭炮争夺的事,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那天,不知道因为啥,村里的人们突然为了几串鞭炮争了起来。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大家都抢着要那些鞭炮,好像它们是什么稀世珍宝一样。其实,那些鞭炮也没啥特别的,就是村里逢年过节才会放的那种。但那天,不知为何,它们成了大家争夺的焦点。有些人甚至为此大打出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后来,经过村里长辈们的调解,大家才渐渐平息了怒火,不再为了那几串鞭炮而争执。想想也是,都是乡里乡亲的,为了这点小事伤了和气,真是不值得。从那以后,村里人也更加懂得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尽管心里有点不痛快,但想着大家都是兄弟部队,中野的战士们也就没有再过多计较。
不过,后面发生的事,让两家兵团之间开始有点擦枪走火了。
3月14号那天,咱们队伍打进了洛阳城,敌人吓得四散逃跑,咱们顺势收缴了好些战利品。
在那时候,陈赓兵团的第四纵队第十旅的士兵们,他们跑到敌人的一个炮兵阵地那儿,瞧见了好多大炮。
因为仗还在打,所以就留了几个士兵在那守着,剩下的战士都继续去追敌人了。
不过,四纵部队刚撤离没多久,陈士榘兵团的三纵队伍就意外经过了那片阵地,他们啥也没多说,直接动手准备把大炮给搬走。
四纵那边留下的几个小兵,刚打算上前去理论一番,结果三纵的人二话不说,连着他们和武器一块儿给拽走了。
事后,陈赓站了出来,努力让部队里的将士们心里好受些,不过这事儿还是闹得挺大,结果华野三纵就被传成了个霸道出名的队伍。
三,刘帅生气了
洛阳战役结束后,中野部队在南阳地区搞了个豫西战斗复盘会议,刘伯承、陈毅这些大佬都亲自来坐镇指挥。
会议上,各个部门分享了他们队伍的战斗经历,刘帅一个个地进行概括,给大家打气。
陈士榘聊起洛阳战役时,简单说了说他们部队有多厉害。他说,洛阳城之所以能解放,三纵的大炮可是立了大功。
陈士榘对陈赓部队做出的巨大贡献,居然只字未提。
陈赓是刘伯承手下最得意的战将,在中野部队里,他简直就是大家学习的楷模,连中央都多次夸奖他,说他是全军的榜样。
陈士榘对陈赓这般表现,说白了,就是小看了人家,觉得自己了不起;说白了更严重点,那就是不尊重陈赓,压根儿没瞧上他!
刘帅一直对士兵们特别好,谁要是让他的士兵下不来台,他会立马站出来为士兵说话。
刘帅平时看起来文质彬彬,挺好说话的,可真要是动起真格,就连像邓公那样铁骨铮铮的“硬汉代表”也得给他几分面子,不敢轻易硬碰硬。
按照《陈毅传》里的说法,等陈士榘讲完话,天都擦黑了,可刘帅还是发话,谁也别想溜。然后,他就毫不客气地数落起部队里某些人,说他们不钻研战术,就知道拿大炮硬上。
有能力的人不需要过多督促。
刘帅在会上没有直接点陈士榘的名,但大家都心里有数,他的话其实是在指责陈士榘,同时也在为陈赓打抱不平。
即便到了淮海战役那会儿,邓公还直接点名批评说:“陈士榘,你这人太骄傲了!”
四,这时候,陈老总亲自站了出来。
看到两边军队有点小冲突,陈毅摆出领导的派头,立刻给华东野战军发了封电报,让他们第三纵队赶紧整顿改进。
能让陈士榘上将真心佩服的,就那么两位,头一个是毛主席,另一个则是陈毅。
看到陈帅脸色不对,陈上将赶紧收起傲气,借着跟粟裕一起回电报的机会,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讲了个清楚,还为自己的冲动行为赔了不是。
犯了错能及时改正,那就是最值得称赞的事。
中野那边的人看到陈士榘的那个样子,都是嘿嘿一笑就算了,这点小误会也就这么过去了。
陈大将军压下了性子,和中野一起合作,后来打下了更多漂亮的胜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