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官的回忆:扫荡一个小村子时,对一家六口犯下残忍罪行

莲蓉简史 4天前 阅读数 3 #军事

1940年5月,日军第39师团侵入湖北襄阳地区。在向枣阳县进攻的路上,日军第231联队扫荡了沿途的村子,日军对无辜村民犯下了累累罪行。日军美村美吉分队长从一个参与者的视角,写下了这次扫荡的残酷回忆。

5月上旬的一个清晨,师团长村上启作下达了冷酷的命令。新上任的小畑中队长举起望远镜,镜片反射的冷光与他眼中的残忍如出一辙。“全部烧掉!”这道命令在晨雾中回荡,宣告着牯牛岭东侧山谷12户农家的末日。

吉满大队长的补充命令更显“周到”——留下男性活口不是为了仁慈,而是需要苦力修筑工事。这种将人命工具化的思维,正是日军暴行的思想根源。

在通往山谷的山道上,一幕幕非人的场景接连上演。十五六岁的少年被福山上等兵一脚踢倒,只因为“干活不老实”;十三岁的孩子扛着比他体重还重的原木,脸颊带血,摇摇欲坠。当这个瘦弱的身躯终于支撑不住倒下时,山川上等兵的军靴狠狠踹向他的腰部。

三千根原木的任务像一座大山,压垮了这些被强征的农民,其中不乏十岁出头的孩童。在美村美吉的回忆中,这些画面挥之不去——不是出于当时的同情,而是日后醒悟时,这些场景成了刺入良心的尖刀。

当美村所在的分队闯入山脚那户农家时,暴行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木岛一等兵砸开门锁的瞬间,屋内60多岁的老人手持烟袋杆怒目而视,这个画面在多年后仍让美村夜不能寐。随后被押进来的老妇人、妇女和孩子们,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中国农村家庭。

分队长二反田的“拆房”命令本已足够残忍,但当那位母亲夺回被木岛拉扯的五岁孩子时,森冈的刺刀立刻捅进了老妇人的身体。这个自卫举动被污蔑为“游击队的反抗”,成为屠杀全家的借口。

接下来的场景如同地狱:老太太被刺刀穿透,年轻母亲用鞋子反抗,老人举起烟杆做最后抗争,孩子们围着倒下的亲人哭泣……二反田一声令下,木板、木槌、十字镐成了屠杀的工具。

木岛的斧头砍向老人,却没想到背后会挨上青年农民拼死一击的扁担。当木岛再次睁眼时,他看到的是胸口淌血却仍紧握扁担的青年,是被十字镐贯穿背部的妇女,是倒在血泊中的老人和孩子。

颇具讽刺的是,这个施暴者最终死在了青年农民的扁担下,那根打死他的扁担上沾满了鲜血。这是一个青年农民对日军暴行的反抗,可惜的是他被其他的日本兵残忍刺杀。

这一家六口都死在了日军的魔爪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被十字镐贯穿了背部,奶奶被刺刀戳穿了腹部,爷爷被斧头砍破了颅骨,爸爸奋起反抗打死了木岛一等兵,同时也被日军刺成了血葫芦。这就是日军犯下的残忍罪行,对一个无辜家庭的残忍罪行。

美村和同僚们表情麻木,他们看着惨死的一家人非但没有认为这是犯罪,而是一种荣誉。仿佛他们杀死的不是和平的农民,而是罪大恶极的匪徒,仿佛他们是在做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美村来说,那个青年农民临死前的眼神,却像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离开这户农家时,美村举起火把烧毁了农民们辛苦修建的房子,当烈焰吞没了农民的房子和他们的身体时,美村和同僚们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美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夕阳非常红,红得像人的血……

作者的话:

这段血色记忆折射出侵华日军系统性的残暴。从高层“彻底扫荡”的命令,到基层士兵对妇孺的虐杀,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罪恶链条。美村的回忆提供了一个加害者视角的证言,让后人看到军国主义如何异化人性。

襄阳山村的那把火早已熄灭,但历史记忆永不褪色。那户无名农家的六条生命,与其他三十万襄阳抗战伤亡者一起,成为民族记忆中永恒的伤痛。

铁蹄下的襄阳

美村美吉的回忆,就像一面映照人性黑暗的镜子,提醒世人:暴行从来都不是“不得已”,而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溃败的结果。唯有直面历史真相,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铁蹄人生》

2.《侵华与忏悔:日本老兵证言实录》

3.襄阳日报.日军在襄阳地区的主要罪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E2NzU4OQ==&mid=216444773&idx=3&sn=7416958797b2cafc02044fcd6476e7d7&chksm=2fcc27ef18bbaef954407ebb3de2a51223c79ef7b111257e84523452e73805a6b73a715df201&scene=27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莲蓉简史

莲蓉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