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侨二代周碎丽:融汇中西食材引领米兰“新食尚”

中国侨网 6天前 阅读数 111 #推荐

在米兰中央火车站附近,一家名为“木点心”(Mu Dimsum)的茶餐厅每日宾客盈门。

晶莹剔透的虾饺、色泽金黄的马拉糕、红润油亮的豉汁凤爪......餐厅里的每道点心从造型到摆盘都精巧入微。原木风的装修搭配暖黄灯光营造出舒适氛围,让食客可以在慢时光里细品中餐韵味。

餐厅老板周碎丽是意大利侨二代,近日,她接受中国侨网“华人故事”栏目专访,讲述如何在海外探索中餐的味觉边界。

童年记忆中的“老外版中餐”

周碎丽小时候父母就到了意大利工作,10岁那年她也在父母安排下离开家乡,坐上飞往意大利的航班。21世纪初,米兰街头已经有很多华人开的中餐馆,因为想念家乡菜,周碎丽和家人经常到这些餐馆吃饭。

彼时意大利的中餐馆大多经营的是“老外版中餐”。为了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早年间当地的中餐业者在保持中餐特色基础上,对口味、食材和烹饪方法都进行了调整,代表菜品有海鲜炒面、杏仁鸡丁、油炸冰淇淋、春卷等。

“这些菜与地道的中餐相去甚远,比如杏仁鸡丁是一道典型的美式中餐,其做法是先将鸡丁裹上面粉炸制,再与杏仁一同以酸甜汁翻炒。还有一道油炸冰淇淋,金黄香脆的外皮包裹冰凉爽口的冰淇淋,也是意大利人喜欢的中餐甜点之一。”周碎丽说。

在她看来,“老外版中餐”虽然提升了当地人对中餐的认知度,却也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由于中餐一直以物美价廉为卖点,人们容易将低廉的价格与低质服务、廉价食材划等号,这种认知制约了中餐整体形象的提升。对当地食客来说,吃一顿“老外版中餐”和吃汉堡薯条等快餐的体验并无二致。

“中餐在海外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更需要以匠心深耕细作。”周碎丽说,她决定从事中餐业,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改变刻板印象,让大家了解中餐真正的样子。

2018年,主营新派广式点心的茶餐厅“木点心”(Mu Dimsum)正式开业。餐厅附近就是米兰的商务中心区,距离米兰华人街也很近。餐厅总面积450平方米,其中厨房占约150平方米。厨房是全透明玻璃设计的,在路边或餐厅里都能看到点心制作的全过程。

食客在“木点心”(Mu Dimsum)就餐。(受访者供图)

融汇中西食材征服味蕾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最新鲜的食材还要在当地获取,如何用本地食材还原出地道的中餐味道,也是在海外做中餐的挑战之一。周碎丽说:“我们餐厅的主厨是马来西亚华人,助理主厨是意大利人,我经常和两位厨师一起为了一道菜反复琢磨尝试。”

“比如我们在传统虾饺基础上研发了黑松露野菌菇饺,精选意大利本土著名食材黑松露,搭配当地优质野菌菇。现擀的水晶饺皮蒸制后晶莹剔透,馅料透出若隐若现的墨色纹理,弹润口感与馥郁菌香交织出丰富的味觉体验。”周碎丽说。

马拉糕也是广式早茶中的特色甜点,传统的马拉糕是不会搭配任何酱料的,口感相对偏干。意大利有一种传统酱料蛋酒酱,周碎丽尝试将其中的玛莎拉白葡萄酒替换为中国的绍兴黄酒,制作出具有独特香味的蛋酒酱,也为马拉糕增添了别样风味。

搭配蛋酒酱的马拉糕。(受访者供图)

就像红酒可以放大西餐菜品的风味,一杯对的茶也能让中餐的层次感跃然舌尖。周碎丽介绍,相比酒精的醇厚和冲击感,茶的香气和口感能更精准地匹配中餐的细腻风味。餐厅探索“茶+食”的搭配,用绿茶的清爽突出虾饺的风味,以普洱的醇厚平衡叉烧的油脂,用白茶的清甜衬托甜点的回甘。

她说:“我们餐厅的华人食客占20%,当地食客占80%。餐厅刚开的时候很多食客很难接受这种‘茶+食’的搭配。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荐和引导,当地食客也开始慢慢懂茶,会主动搭配茶品,茶配餐的套餐都很受欢迎。”

为了向食客展示中国各地美食,餐厅还将港式点心与其他菜系融合,推出一系列新派点心。比如用鱼子酱点缀的北京烤鸭,用陈年花雕酒烹制的花雕红虾,加入云南鸭脚木蜜的冰淇淋,以及膏黄饱满的蟹肉小笼包等。

周碎丽介绍:“因为意大利的鸭子是吃谷物和玉米长大的,毛孔大且皮黄,不适宜做北京烤鸭。为还原北京烤鸭鸭皮酥脆、入口即化的口感,我们用了两年终于在爱尔兰找到了理想的鸭子品种。”

搭配鱼子酱的北京烤鸭。(受访者供图)

此后他们又投入大量时间钻研挂浆配方和烤制时间,保证每只鸭子出炉后鸭胸挺直、外皮酥脆。摆盘也颇为讲究,鸭皮切成精致的小方块,点缀上鱼子酱,再放在烤制的面包片上。烤鸭一经推出就很受欢迎,每周都能售出六七十只。

“新中餐”在意大利引领“新食尚”

在周碎丽看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就餐不只是为了饱腹,也是让人放松身心的时刻,因此打造舒适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体验至关重要。

呼应名字里的“木”字,餐厅装修以木质材料为主,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式元素。落地灯的灯座用的是天然原木,光顺着木纹洒在木雕屏风上,时间仿佛也慢下来。餐桌上紫砂壶、藤编托盘和实木筷架错落有致,墙上挂着的双面绣与字画增添了中式韵味。

“木点心”(Mu Dimsum)的虾饺、烧卖、小笼包等点心。(受访者供图)

餐厅入口的橱窗展示了各式各样的茶具,还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近40款中国名茶。餐厅每月还会举办一次品茶的线下活动,向食客介绍中国茶的历史文化、泡茶技法和茶艺礼仪。

周碎丽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餐厅还会制作应时的节令美食。入口即化的青团、软糯清香的粽子、皮薄馅大的月饼……我们还会给食客介绍食物背后的含义,让他们在品尝美味之余,也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木点心”(Mu Dimsum)的品茶线下活动上,周碎丽展示功夫茶。(受访者供图)

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家中国餐馆“中华餐馆”在意大利米兰建立,随着华人移民数量增加,中餐业不断发展,如今中餐馆已经在意大利遍地开花。不仅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大城市,在一些中小城市及旅游热点地区也有分布,且呈现多元化经营特色,各大中餐菜系和各类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

“我们餐厅初开业时,常有当地食客点杏仁鸡等‘老外版中餐’,我会告诉他们菜单里没有这些菜品。如今他们对地道中餐认知的不断加深,这类菜品的点单需求已逐渐消失。”周碎丽说,意大利人的饮食习惯相对简单,一旦喜欢上某种食物,就会非常热衷,他们的口味也比较包容,愿意尝试不同的菜式,这对中餐在当地的发展是有利因素。

“木点心”(Mu Dimsum)2020年入选了米其林中餐推荐榜单。谈及经营餐厅的经验,周碎丽说更多的是要用心,尽量把方方面面做得更细致入微。“我们会用大量时间研制新点心,每年也会投入资金优化就餐环境,希望精心做好每一道点心,让食客在米兰街头邂逅一份‘东方心意’。”

记者/编辑:吴侃

责编:周锐、马海燕

华裔小提琴家陈锐:用游戏化思维激活古典音乐生命力

跳水教练马进:“中国妈妈”,在墨西哥培养世界冠军

拍了60年,记录时代是他的追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