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蒋介石:他手下有三大悍将,重用一位都不会败得这么惨
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地顺着老百姓的心思走,为了和平民主,付出了好多努力和妥协。可国民党呢,却不知足,老想找事儿,到了1946年,他们干脆就不顾脸面,把“双十协定”给撕了。
那时候,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上都拥有超级大的优势。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解放军一发起攻击,国民党就老打败仗。后来,毛主席感慨地说:“蒋介石手下有三个挺厉害的将领,要是他能好好用上一个,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
【英雄无用武之地】
说说抗日英雄孙立人,这家伙可是个牛人,他老家在安徽,一个文化氛围特别浓的地方。他打小就接受了挺棒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习成绩也是顶呱呱,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安徽省的第一名,靠着这个成绩,他成功迈进了清华大学的大门。
1923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完成学业后,又拿到了去美国深造的全额奖学金,于是他去了普渡大学继续学习。读完书拿到学位的孙立人,本来有机会和他的同学们一样,成为大学教授或者专家啥的。
但一想到老家那片受尽苦难、到处都是破坏的景象,孙立人心里就下定了决心要去当兵。于是,他努力考上了弗吉尼亚军校,这所学校跟美国的西点军校一样有名。后来,他又跑到西方的好几个国家转了一圈,认真学习了他们的打仗方法和军事技巧。
孙立人留学归来后,宋子文对他相当看重。不过,因为他不是黄埔军校出来的,蒋介石对他就不太买账。一直到1938年,在武汉那场大战里,他接连立了两次大功,这才算是在国民党军队里有了点名气。
1941年的时候,蒋介石把原来财政部管的税警总团整编成了新的38师。孙立人本来就是财政部那边的人,所以这次就被提拔为了38师的师长,接着就被派去缅甸,跟同盟军一块打日本鬼子。
这是中国军队从甲午战争那时候起,头一回跑到国外去打仗。孙立人心里头明白,自己这肩上的责任可不小。要是这回打输了,不光是咱们中国军人的面子挂不住,还会让跟咱们一起打仗的盟军瞧不起咱们整个中国。
1942年那会儿,中国远征军在同谷这个地方,干掉了日军五千多人。这可是日本军队在东南亚战场上头一回吃这么大的亏。吃了败仗后,他们很快就调集了好多兵力,回头去攻打同盟军了。
孙立人一收到消息,二话不说,立刻带着38师火速前进,走了好久好久,终于赶到了战场前线。他给英军帮了大忙,一起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不仅如此,他还让装甲兵团快速出动,去占领了战略上的高地。
我们从日军的旁边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完全破坏了日军想要围住并消灭英军的打算。这一仗,我们不仅干掉了日军的主要力量,还帮7000多名英军解了围,救回了他们被日军抓走的士兵,抢回了被夺走的物资。
中缅印战场的美军老大约瑟夫·史迪威,对孙立人那是赞不绝口,说他真是个像样的军人。这场大战,咱们中国军队可是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赢得漂漂亮亮,给后面的仗也打了不少气。
孙立人可谓是荣誉满载,他不仅拿到了英皇乔治六世亲自颁发的“帝国勇士”勋章,还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赠予的“卓越功勋”勋章。这样的荣耀,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简直是凤毛麟角。
但是,那次大胜仗之后,日军变得更凶狠了,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加上盟军指挥出了岔子,我们只好想办法突围,各路人马都吃了不少亏,伤亡不轻。
不过孙立人带着的38师这回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他们不光是一路拼死打仗,还顺利帮英军撤了退。他们那5000多号人,几乎没啥损失,而且还收拢了好多走散的士兵和难民。
孙立人这次打仗又得到了史迪威的好评,不过因为他没听杜聿明的指挥去进攻,杜聿明对他特别生气。
后来,在密支那那场大战里,孙立人带着38师,在泥水里头,水都淹到膝盖了,还是跟日军拼死打了好几天。他们还特地组了个“敢冲队”,跟主力部队一块冲日军,最后,总算是打赢了。
打完那场仗,孙立人带着的38师进行了大整改,摇身一变成了新1军,他自己也当上了军长。抗战胜利那会儿,新1军又搞到了不少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实力噌噌往上涨。
现在,新1军已经跟国民党的其他四支队伍一块儿,被称作是国民党的五大精锐部队,而新1军自己还骄傲地称自己是“头号军队”。
不过,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这支号称“天下第一军”的队伍并没展现出多大的威力。这不是因为士兵们的战斗力减弱了,而是因为孙立人一直没能赢得蒋介石的信赖。
史迪威在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时,对孙立人那可是赞不绝口,但他对蒋介石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心底里根本就看不上蒋介石,甚至在日记里头直接管他叫“小豆子”。
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关系早已紧张到了极点,他怎么可能容忍自己曾多次夸奖的孙立人呢。国共内战打响后,孙立人被调到了东北,担任了东北保安副司令的职位。
不过,孙立人心里挺不痛快,因为他虽有能力,但职位却比不上比他小四岁的黄埔老将杜聿明。更让他郁闷的是,后来连长春警备司令的位置也被一个比他小六岁、同样是黄埔出身的廖耀湘给抢去了。
孙立人心里明白,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可就是因为他的“背景”问题,蒋介石一直对他有戒心。后来,杜聿明还故意把孙立人在东北的那些事儿夸大其词地告诉了蒋介石,结果孙立人连手上的兵权都被剥夺了。
孙立人好不容易,花了好几年心血亲手建立起来的新1军,最后却被蒋介石转手交给了黄埔毕业的潘裕昆。从那以后,孙立人虽说还在军队里待着,但实际上也就只是个空头衔了。
【豪言难抵败绩】
聊起国民党将领,不少人会直接给扣上个帽子——“打外战是把好手,打内战却不行”。但这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了,并不适用于所有国民党将领,比如抗日英雄薛岳就是个例外。
万家岭大仗头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是薛岳带的队打赢的。那一仗,干掉了鬼子3000多人,还给武汉会战帮了大忙,让日军想快点打败中国的计划泡了汤。
后来,薛岳继续指挥了三场长沙的战斗,他亮出了自己的绝招——“天炉战术”。结果这三次,他不仅成功地把日军给打退了,还干掉了日军十多万人。
说起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会儿,英美盟军在太平洋那边可是一直吃败仗。由此可见,薛岳的指挥水平那绝对是顶尖的,并且在抗日战争里,他消灭的日军数量在中国将领中是最多的。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跟国民党好多打了败仗就跑的将领不一样,薛岳碰到共产党带的队伍时,还是挺敢跟他们干的。
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挑起了内战。一开始,国民党军队特别强,所以他们就使劲攻打中原解放区。他们还大放厥词,说要拿20万大军,在短短48小时里,把中原解放区给端了。
那年7月份,薛岳看准时机,带着队伍往淮南、淮北还有苏中那块儿打过去,结果让解放军损失了不少人马。
那时候,我们没搞明白薛岳部队到底想干啥,所以战略安排没做到位。结果,华中野战军打不过国民党的第七十四师,淮安也被他们给占了。
但后来,在鲁南那场大战里,薛岳的两个师被我们军队打没了。老蒋也因为说他“指挥得不行,名声也不响了”,就把他的职位给撸了。
后来,薛岳虽然还在国民党军队里挂着名儿,但实际上没啥实权。直到淮海战役打完,他才又被提拔为广东省的主席。但那时候的国民党,已经是日落西山,没法挽回败局了。
之后解放军的进攻真的非常迅猛,薛岳没办法,只能退到海南防守。毛主席听说薛岳在海南守着,专门提醒前线的将领们得小心谨慎,千万别小看对手。
薛岳虽然曾向蒋介石大胆表示:“你负责守护台湾,我则坚守海南。”但国民党里的其他将士们,战斗意志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结果,他们没办法再坚持下去,只能在1950年撤退到了台湾。
【小诸葛难遇明主】
在国民党军队里头,有这么一位将领,大伙儿都叫他“小诸葛”,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他脑瓜子灵,计谋多。但就算是这样,他也没能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和提拔。
白崇禧老家在广西桂林,1907年,他在广西本地考试,成绩是全省第六,成功进入了陆军小学第二期,开始接触军事方面的早期教育。
后来,武昌起义的事儿传到了广西,那边也兴起了一股革命热潮。白崇禧上的那个陆军小学,直接拉了一支120人的广西学生军敢死队,说是要去北方支援革命,白崇禧自己也加入了队伍。
那时候,白崇禧的家里人极力阻拦他去北方投身革命,甚至专门跑到城门口想拦住他。但白崇禧机灵得很,他换了个城门悄悄溜了出去,还是坚定地跟着北上的队伍走了。
到了武汉以后,辛亥革命的事儿是已经尘埃落定了,可白崇禧还是决定留下来。他没去别的地方,直接去了那会儿中国军事上最牛的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继续深造去了。
后来,白崇禧和李宗仁携手四处征战,把原来的桂系军阀陆荣廷给顶替了。他们一点点地把其他小军阀吃掉,最后自己成了新的桂系老大。
抗战那会儿,新桂系一直铁了心要打鬼子,他们在跟日本人正面交锋的战场上,表现真的特别抢眼。就因为这样,新桂系在国民党里头,还有在全国上下,都赢得了特别好的名声。
不过,李宗仁和白崇禧领导的新桂系和蒋介石之间,那关系可不太对盘。早在他们一起搞北伐那会儿,两人之间就闹过很大的别扭。
1927年的时候,国民党里头的一些人突然变了心,不跟着革命走了。蒋介石呢,他就在南京搞了个新的政府,跟汪精卫在武汉的那个政府对着干。汪精卫一看这情形,立马就火了,说要让蒋介石走人,不走的话,那就得用武力解决了。
唐生智手握大军,立刻带兵往东去打蒋介石。尽管蒋介石从徐州调兵过来,暂时挡住了他的攻势。可这么一来,徐州那边就没人守了,结果直系军阀孙传芳瞅准机会反打回来,徐州又一次失守了。
蒋介石没办法,只能回到南京,找白崇禧、李宗仁他们一起想办法,盼着能得到他们的帮忙。可李宗仁却也觉得,蒋介石最好还是退位,这样才能避免麻烦。
蒋介石想让白崇禧带兵去攻打武汉,可白崇禧不但没答应,还当面跟蒋介石唱反调。他直接说,咱得先坐下来谈谈,谈妥了再考虑继续往北打。
白崇禧在蒋介石施加压力时,直白地说:“为了咱们党的团结,还有大局着想,总司令暂时离开一下,其实也不错。”他这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想让蒋介石让位。
北伐大战落幕之后,蒋介石势力大涨,转头就对李宗仁和白崇禧下了手,两人和蒋介石之间的战火就这么烧了起来。更惨的是白崇禧,直接被蒋介石给踢出了党。
后来,阎锡山和冯玉祥联手反对蒋介石,白崇禧领导的桂系军队也加入了进来,这样一来,中原大战就打响了。说白了,白崇禧一开始跟蒋介石那是针锋相对,完全合不来。
但是,当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白崇禧和李宗仁就不再死守着广西自己管自己的那套了。他们不再对着干,而是选择了和蒋介石联手,一起抗日。
1937年的时候,蒋介石给白崇禧发了电报,想让他当军事委员会的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上任后,就参与了国民党军队打日本人的很多计划,其中就有正面战场上赢得的最大一场胜利——台儿庄大战。
武汉大战那会儿,第五战区的头儿李宗仁不小心挨了枪子儿,得住医院,指挥的任务就落到了白崇禧肩上。白崇禧亲自带着江北的23个部队,借着大别山、鄱阳湖还有长江两岸的好地方,跟日军硬扛了四个多月。
这场战斗,真的是给敌人来了个措手不及,让他们吃了大亏,而且啊,日军的后续攻击也因此变得没那么猛了。打从这场仗打完,抗日战争的形势就开始有了新变化,迈入了新阶段。
白崇禧在抗日那会儿,琢磨出了两句话:“咱们得把一个个小胜利攒起来,变成大胜;还得拿地方来拖时间。”这两句话,后来就成了国民党打日本鬼子时候的主要策略。
1946年那会儿,四平那边开打了保卫战,白崇禧这个国防部长呢,直接跑到前线去看着。他转悠了一圈,看了看战况,然后就跟蒋介石说,得在东北把共产党那边给彻底收拾了,得把东北给清理干净。
然而,蒋介石并未听从白崇禧的建议,在拿下长春后,他出人意料地提出结束战斗,跟中共那边商量好了,要停火15天。
不过这次停火,倒是给中共那边争取到了不少喘息的机会。他们趁机整顿队伍,增强了战斗力,慢慢地,东北的形势就开始往好的方向转了。
可白崇禧多次跟蒋介石唱反调,他怎么可能赢得蒋介石的信任呢?后来,因为白崇禧老是跟蒋介石对着干,蒋介石就开始排挤他。就算白崇禧后来跑到台湾去了,蒋介石还是对他不信任。
解放战争最后咱们党能赢得胜利,不只是因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会用人,能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反过来看看蒋介石,他排挤有才能的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失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