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成绩差的孩子就没有未来?那个老师眼里“不务正业”的男孩,让我找到了教育的真相……

嗨猪的家庭 1天前 阅读数 0 #育儿

那个“不务正业”的男孩

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如今这年头,到底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未来可期?

最近在微博上读到一位博主的分享,感触挺深。

博主的儿子小时候成绩平淡无奇,却非常擅长组织各类活动。

XBA篮球比赛,手写报纸、翻拍电视剧……孩子曾在学校举办了大量非官方活动,每一样都在同学当中大受欢迎。

尽管在老师眼里,这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但这位博主却挺开明,虽不支持,但是也没有反对。

后来,儿子去了西班牙留学。没想到,正是这项能力,让他开始崭露锋芒。

在最近的学校艺术周上,男孩四处奔走,想办法争取到导演、校方和学生们的支持,凭借着一己之力,在这个学校官方活动上成功组织了中国电影展映,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看着儿子从一个被老师认为拉低了升学率需要劝退的“落后生”,蜕变为众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大学文化周里的电影节组织者、宣传中国文化的民间大使,这位博主百感交集。

他感叹到,儿子在这个过程中的锻炼和成长,远比考试拿高分、到大厂去实习要强太多。

看着照片中男孩在舞台中央熠熠闪光的模样,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关于教育,或许我们早已习惯了在标准化的模板里寻找答案,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时候,我们耗尽心力去托举孩子,其实只是在内卷的赛道随波逐流。

殊不知,最后往往是孩子那些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探索、那些游离于分数之外的热爱,才让孩子找到了成材的方向。

在这位博主的故事里,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了具象化的诠释。

摒弃单一价值观

好成绩并非唯一出路

《不被理解的孩子》这本书里,有一个叫佳佳的男孩。

他曾在市重点高中就读,一度成绩优异,却在上高一后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而休学。

而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跟原生家庭不无关系。

原来,佳佳的爸妈都是“考一代”,都靠着读书从农村来到城里,过上了更加体面的生活。

因此,他们认准读书是最好的一条路,可以改变命运改变阶层。

父母将这种观念化作了非常严苛的教育模式。从佳佳牙牙学语起,家中便只剩“分数至上”的准则。

他们只关心佳佳的学习,其他方面都敷衍应对。有一次,佳佳试图和妈妈讨论自己的困惑,可对方的反应却冷淡至极:“你怎么会想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跟你没有关系。”

在佳佳心目中,理想中的父母会支持孩子,至少会在孩子伤心或犯错的时候给予安慰,而不是告诉他:

“你的伤心是多余的!”

“犯错是不被允许的!”

可佳佳的爸妈从未做到过这些。记忆里,从小到大,他们始终离他很远,他丝毫没有感受过家的温馨。

“他们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条赛道,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不在于比速度,而在于比厚度和宽度。”佳佳控诉到。

就这样,在父母单一价值评判体系的长期影响下,这个男孩背负的精神压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加剧,最终被彻底击垮。

佳佳的爸妈,应该是如今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铆足了劲鸡娃,眼里光盯着学习,目标只有一个——在升学选拔中胜出。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分数和成绩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影响着孩子关键的人生节点。

但要是为此忽略了其他一切,把孩子前途的“宝”全部押在这几场考试上,无法接受孩子考砸或失败,实在是得不偿失。

心理学者付丽娟曾提到,这类父母脑海中存在着一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念是: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饭,生活会变得非常糟糕。

但,这样的短视和功利,大可不必。

考卷或许只有唯一正确答案,但人生答卷的正确答案远不止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本就多元,怎会只有考试这一条赛道?

更何况,过度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陷入精神内耗,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

当学习变成一件“为父母而做”的事情,孩子注定后劲不足。

而这种被动的“打工人思维”,终将限制孩子的长远发展。

教育是托举

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下限

不久前重读了两个育儿故事,内心依旧感动。

一个是纪录片《小小少年》里的主人公之一,男生殷然。

五年级的他,成绩一般,人缘一般,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小透明”。

但他却是个十足的“虫迷”,不仅家里养了200多条各种种类的昆虫,而且对这些虫子的特征习性等都如数家珍,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面对儿子如此独特的兴趣爱好,换作其他家长或许早就叫停了。可殷然的父母却选择了支持。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说:

“孩子专注在里面的时候,那个眼神是非常迷人的。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没了,那人生岂不是非常没趣。”

但他们也没有完全放任。每次殷然想研究虫子时,妈妈都会盯着他打卡背书、跳绳录视频,要求他把学校里的作业先做完。

大方向上引导鼓励,小细节里把控分寸。这样的父母真的很难得。

而关于殷然的未来,或许在第二个故事里预示着答案——

另一个男孩,小时候沉迷于“拆家”,曾把家里的电视机、闹钟、收音机拆到只剩零部件。

同时他不爱学习,英语尤其差,考试总不及格,被老师直接评价“太笨了”,中高考还因为英语而拖了后腿。

这样的孩子,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直接贴上了“差生没前途”的标签。但事实证明我们想错了。

他正是宇数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而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同样离不开父母的支持。

当他拆掉了家里的电视机时,父亲没有责骂,而是递给他一套螺丝刀,要求他装回去再吃饭。

当他在机械和电器方面表现出强烈兴趣后,父亲没有禁止,反而跟他约法三章,每年可以拆5件,同时还要提交《拆解报告》。

当他的发明陷入瓶颈时,母亲对他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就这样,曾经的学渣一步步蜕变为如今的AI大牛。

看了殷然和王兴兴的故事,不禁想起教育专家王人平的话:

“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职责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成就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或总是与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随波逐流。在一个内卷和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中,不可替代性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教育是一场托举,孩子成材的下限,实际上是由父母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远见和格局,成就了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因此,不妨试着从升学焦虑中跳出来,把目光放长远。当我们着眼于以孩子一生为维度的“生涯教育”时,才会理解下面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他们发展的上限无法估量。

而与其在短板里挣扎内耗,不如把长板打造成致胜的法宝。

要知道,孩子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正藏在那份热爱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嗨猪的家庭

嗨猪的家庭

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