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第3世的王 中壬 ,为什么成了守城掌柜?在位4年?

历史聆风 2天前 阅读数 2 #历史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一、王冠为何落在他头上?兄终弟继的意外开局

话说商汤灭夏后没几年,长子太丁还未登基,便因病去世了,于是王位传给了二儿子外丙。可外丙在位仅仅三年就离世了,这顶青铜王冠就这样“哐当”一声砸到了老三中壬的头上。

当时老王叔他们直摇头,说道:“按照祖宗的规矩,究竟该传儿子呢,还是该传弟弟?”最后大祭司伊尹做出了决定,他拍了板:“先传弟弟,接下来再传侄子!”。这样的决定,竟然让商朝开启了“兄终弟及”这样一种独特的继承模式。

中壬年轻时跟随着老爹参与打仗,在鸣条之战中曾焚烧过夏桀的粮草,可算是个拥有军功的王子。不过商汤生前根本未曾想过将王位传给他,毕竟上面还有两位哥哥。这王位到来得比夏天的雷雨还要突然,五十五岁的老王子身着麻布孝服便坐上了那至高的王座。

二、四年短政:商王朝的“守成掌柜”

中壬上位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伊尹请来,置于朝堂正中央。这位老臣子,怀抱着成汤留下的法典,就如同守护着祖传陶罐一般。

四年间商王宫最为显著的动静当属祭祀所用的铜鼎数量增加了三成。中壬把老爹制定的祭天规矩执行得格外严谨,而且就连宰牲所使用的黑牛,他也都要亲自前去挑选。

史官在龟甲上刻着:“王命众臣毋违先王之制。”简单来讲便是“祖宗怎样定下来的,我们就怎样去办。”

不过这位“守成掌柜”,倒真把家业给守住啦,而且粮仓里的黍米,堆得都快碰着那房梁啦;并且边境的方国部落,年年都抬着玉璧前来朝贡呢。

有年闹蝗灾他竟开放了王室的猎场,让百姓去捉虫来充饥。而且这件事儿居然被刻在了殷墟出土的陶片之上。

三、祭祀风波:龟甲上的死亡预言

那年春祭期间,出现了一件奇特的事件。巫师拿着那块,烤裂的牛骨,小心翼翼地说道:“王命仅仅,延续到秋天。”

中壬地盯着骨缝中的裂纹,随后猛地拿起青铜刀,“咔”的一声便刺破了自己的手指,血珠一滴一滴地落在龟甲上,“重新进行占卜!”可是第二片龟甲裂开的样子更加奇怪,甚至负责刻字的史官的手都在不停地发抖。

老商王哈哈地大笑,转头便吩咐把九头黑牛宰了去祭天,按以往的规矩那是要用七头的,可他偏偏就要多加上两头。

这事儿后来被复原的文字如此这般写着:“壬王曰天畏非忧,自当竭力。”其意为:“老天倘若要收我,那便收去吧,活著的每一日都需努力行事!”他的那个侄子,太甲惊吓得跑到宗庙去磕头,那脑门儿都磕得发青啦。

四、迁都疑云:洹水北岸的未竟野心

中壬晚年,居然突然对看风水产生了兴趣。

他乘坐着由八匹马拉着的王驾,在洹水岸边,缓缓而行。

某天他指着北岸的一片荆棘之地,大声说道:“这儿能够使我大商兴盛三百年!”随行的巫师,稍稍有些惊讶,迁都这件事,相较于更改祖宗牌位,更是犯忌讳的。

老臣伊尹怀抱着成汤的旧冕服,劝解道:“先王身着这件衣裳才开创了江山,如果挪动了地界,祖宗恐怕不会认可!”

中壬的迁都方案:需在新都建造高达十二丈的祭天台,相较于旧台,足足高出三倍之多。工匠头子暗自嘟囔道:“这得把人累惨啦,得用上三千名奴隶呢!”结果这计划就如同那雨季的洪水一般,来得迅猛且去得迅速。等到秋收之际,粮仓都已见了底,迁都之事便再也无人提及了。

五、传位迷雾:叔侄之间的权力哑谜

中壬咽气前的那个晚上,显得格外奇怪。他原本有六个亲生儿子,不过却把侄子太甲召唤到了病榻前。据《竹书纪年》的残卷记载,在那时候,伊尹带领着,八个部落首领把门口给堵住了。中壬气喘吁吁地,把玉钺塞给太甲,竟然突然扯开嗓子呼喊着:“记着!商人的江山在那鼎里面,而不是在人的手里!”

这话成了长久以来的谜团。有人讲他示意需严格进行祭祀;有人称他告诫别萌生迁都的想法。他刚闭眼,伊尹便将六个王子统统派去守陵了,并且美其名曰“侍奉先王”。

三百年后,在殷墟挖掘出一块残缺的骨头,其上刻着“壬传甲非其愿”这七个字,这能够让历史学家长久地争论不休。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中华史前那些事》《中壬-搜狗百科》《商汤灭夏立商与早期国家治理研究》《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制度研究》《甲骨文与商朝历史研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聆风

历史聆风

观朝代兴衰,叹岁月峥嵘。愿和大家共品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