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水晶杯工艺解密:良渚玉器加工技术失传之谜新证

一个人的心丢在那里 6天前 阅读数 12 #历史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一件超级神秘又神奇的文物 —— 战国水晶杯。这可不是一般的杯子,它 1990 年出土于杭州市拱墅区半山镇石塘村战国 1 号墓,现在可是杭州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还是国家一级文物,2002 年就被列入首批 64 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啦。

这个水晶杯通高 15.4cm ,口径 7.8cm ,底径 5.4cm ,圈足高 2cm,整体带着点淡琥珀色,局部还能看到絮状包裹体。造型很简洁,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关键是,它竟然是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的!这可太让人惊叹了,毕竟水晶的硬度在地质学上属石英,硬度达到摩氏 7 度,在宝玉石里那都是硬度较高的品种。

在战国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要打磨出这么一个大件,工艺难度简直逆天。从工艺角度来看,它用了弧面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但问题来了,这么高硬度的水晶,当时到底是用什么工具和方法打磨、抛光的呢?还有,取杯子中间杯芯的方法,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说到这,咱们就得把目光往前挪一挪,看看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加工技术。良渚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当属玉琮啦,像 1986 年出土于杭州余杭反山十二号墓的那件良渚文化玉琮,那可是良渚文化玉琮之首,重约 6500g,通高 8.9cm ,上射径 17.1cm - 17.6cm ,下射径 16.5cm - 17.5cm ,孔外径 5cm ,孔内径 3.8cm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还留有台痕呢。

良渚玉器的加工,从玉料到成品,要历经制坯、打样、钻孔、节面分割、纹饰抛光等好几道流程。就说那刻纹饰,良渚先民能用小小的燧石在玉器上刻画出超有趣的神人兽面纹,最细的地方,1 毫米能容纳 3 到 5 根刻画线,比头发丝还细,这在现代都算得上微雕作品了。良渚玉器线纹的雕刻那叫一个琢磨细致,细如毫发的 “细曲线纹” 是由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直线纹则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这构成了良渚文化玉器特有的线条美。

再看穿孔工艺,良渚玉璧、玉琮、玉管等玉器的穿孔一般都是对穿而成,中间常常留下台阶,这也成了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一个表象特征。

对比战国水晶杯和良渚玉器的加工技术,咱们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儿。良渚玉器加工技术那么高超,在当时肯定是相当先进的。可到了战国,水晶杯的加工虽然也有独特之处,但和良渚玉器比起来,似乎有些技术没有传承下来。比如说良渚玉器那超精细的线刻技术,在战国水晶杯上就看不到了。

这是为啥呢?我觉着啊,有可能是社会动荡、朝代更迭这些原因,导致很多手工艺人流离失所,技术传承出现了断层。也有可能是原材料的获取变得困难,良渚玉器用的玉料和战国水晶杯的水晶,来源和开采难度都不一样,为了适应新的材料,只能发展新的技术,而一些旧技术就慢慢被舍弃了。

好啦,今天关于战国水晶杯工艺以及良渚玉器加工技术失传之谜的分享就到这儿啦。家人们,觉得这内容有意思,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保准您往后财运亨通,好运连连!

评论列表
  •   隅翁  发布于 2025-05-06 14:45:09  回复该评论
    不知所云,战国与良渚时期相去有三千年左右,怎么不提商周的?都是砣具碾制,汉代还有游丝描类似,功力当然不及良渚。功力只会下降的,汉工也做不好勾撤,汉代以下则游丝描汉八刀尽失。五十年代后传统的琢玉碾法完全失传,只会用电动金刚工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个人的心丢在那里

一个人的心丢在那里

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