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世界第一渔港”,沦落到禁渔20年无鱼可捕,堪称断子绝孙

风吹草语吖 23小时前 阅读数 16 #历史

500年前,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博特航行大西洋时,途经一小岛附近,惊讶地发现船只被密集鱼群包围,程度难以置信。

他记录此景于日志,感慨道:把石头置篮中投入大海,篮子随即满载鳕鱼而归!

船员激动地描述,他们几乎是在鱼群的背上踏步,最终走上了岸边。

如今,500年前的繁荣已逝,取而代之的是死寂的水域,留下深刻警示:此乃人类贪婪所致的自然惩罚。

【纽芬兰渔场的历史发现和繁华渔业】

16世纪欧洲天主教盛行,每年166天禁食家畜肉,推高鱼类蛋白价值。卡博特发现吸引西、葡、法、英等国船队,原本荒芜小岛迅速变得喧嚣热闹。

在“海洋资源”掠夺中,英爱成最大赢家,多人因售鳕鱼干暴富。部分爱尔兰与英国人驻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浅滩捕鱼晒成干,售予欧商。

数百年的捕鱼生涯使临时居民成为纽芬兰沿海初代定居者,他们从爱尔兰运来土壤种菜,延续至后代,开启了长久的捕鱼传统。

数百年来,纽芬兰渔民安居乐业,渔业链条完整,家庭温馨。鳕鱼成为当地首要产业,供养欧洲。然而,一艘巨轮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美好局面。

【纽芬兰渔场走向衰败的原因】

二战后,发达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欧洲冷冻技术持续突破。此为人类进步,但对纽芬兰渔场而言,却引发灾难性影响。

1954年,一位纽芬兰老渔民回忆,一艘巨轮携超大机动拖网与速冻冷柜抵达,革新了鳕鱼保存技术,并深刻转变了纽芬兰的命运。

鳕鱼捕捞上船后,直接速冻并运往消费市场,全球享用纽芬兰新鲜鳕鱼更便捷,比鳕鱼干省时盈利快,促使纽芬兰海域巨轮激增。

纽芬兰迎来命运转折。传统捕捞方式温和且避开产卵季,鳕鱼资源得以延续数百年。然而,资本家巨轮的捕捞需求远超以往,形势巨变。

高新技术助力下,巨轮一小时捕捞量等同传统方式数月之和,显著提升捕捞效率。

十年间,纽芬兰浅海资源被捕捞殆尽,巨兽转向深海。纽芬兰灾难主因在于人为因素。总结:人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

工业化现代化技术革新捕捞方式,纽芬兰海域巨轮展现惊人捕捞力,得益于工业化推动巨型轮船发动机动力等交通工具的巨大革新。

冷冻技术升级与集装箱发明推动了捕鱼业发展,提升了捕捞效率,却成海洋杀手。机动拖网直达海底,几无生物能逃,连海底植物也遭破坏。

加拿大政府急于求成,资源争夺加剧。1975年,纽芬兰鱼类资源减6成,引众人恐慌。他们非但未停手恢复,反而加大掠夺,由浅海转向深海。

此举激怒加拿大政府,遂设200海里经济保护区,驱逐外国捕捞者。然而,此举亦非佳音,加方增派渔轮、强化破冰船、升级声呐技术,全力推进渔业现代化。

残存鳕鱼陷入绝境,无处可逃。尽管科学家警示海洋生物已降至历史最低,他们仍存侥幸,计划逐年减少捕捞,而非即刻停止。

1992年,加拿大政府因鳕鱼资源枯竭而下达禁渔令,导致纽芬兰500年支柱产业破产,4万渔民失业。政府虽补偿40亿加币,但生计断裂,年轻人离乡,家庭破裂,村镇荒废,皆因贪婪所致。

纽芬兰渔场的过度捕捞导致鳕鱼及软体动物数量锐减,且海底生态遭受重创,生态系统退化,海底变为荒漠化状态。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禁渔20余载,鱼群未归。鳕鱼因掠夺残留稀少,且现代化科技破坏其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改变,不再依赖此海域,渔汛或百年难现。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个永恒的话题】

惨痛教训警醒世人,挪威险重蹈覆辙。面对困境,挪威政府坚决维护长远利益,顶住抗议,实施配额管理,设失业救助金,引导渔民转场捕鱼。

三年苦等后,大量鳕鱼群回归,数量超25年前。此乃大自然对善行的回馈。

我国第一长河长江,曾遭遇相似困境。

长江渔业曾为我国淡水渔业支柱,1954年捕捞量达43万吨,40年后降至10万吨。虽经大规模增殖放流,仍未恢复。长江四大家鱼数量较50年代已减少90%以上。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保护张江水生生物,指出原因:水利大坝拦截、工业化水污染、过度捕捞采沙等人类活动破坏水下植物及生存环境,且损害不可逆。

此外,捕鱼技术持续升级,从渔网到电捕、超声波捕鱼,严重损害长江淡水鱼类。同时,挖沙采石导致水域浑浊,影响水生植物生长。

2021年,国务院决定对长江干流、7支流及2通江湖泊实施10年禁渔。2022年,水生生物恢复成效显著。预计10年内,众多鱼类将恢复自然繁殖。

【结语】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发展关键。世界第一渔场十年间由盛转衰,自然资源虽丰,但贪欲致循环断裂,终将招致毁灭性后果。

放缓人类整体发展步伐,实现与大自然和谐同步,方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