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腐18年供继子读博,他安家后断了联系,继母上门撞见揪心一幕
“妈,等我在上海站稳脚跟,一定接您来住带电梯的大房子!”电话那头,陈宇的声音混着地铁报站声,让蹲在豆腐摊前的周秀兰红了眼眶。可挂断电话后,她数着零钱箱里皱巴巴的钞票,望着菜市场里人来人往,突然发现已经整整两年,没见过这个养大的儿子了。
32岁丧夫,她扛起两个家的重担1996年深秋,32岁的周秀兰在菜市场支起了豆腐摊。摊前挂着块褪色的红布,歪歪扭扭写着“手工豆腐”四个字。自从丈夫在工地意外离世,她带着6岁的女儿小雨,又接手了丈夫和前妻留下的8岁儿子陈宇,成了别人口中“命苦的女人”。
“秀兰啊,带着俩拖油瓶,趁早改嫁吧!”隔壁卖菜的王婶总这么劝。周秀兰却低头磨着豆浆,豆浆沫溅在补丁摞补丁的围裙上:“只要俩孩子有口饭吃,我就守着这摊。”
每天凌晨两点,周秀兰准时起床。推着手推车去豆子仓库拉货,回来时天还没亮。泡豆子、磨浆、点卤,蒸笼里的热气模糊了她布满血丝的眼睛。陈宇和小雨常常在豆腐香里醒来,揉着眼睛帮她叠豆腐布。
“妈,我不想上学了,帮你卖豆腐吧。”13岁的陈宇看着母亲冻得发紫的手,突然说道。周秀兰抄起舀豆浆的木勺佯装要打:“胡说!你和妹妹谁考不上大学,我就不认谁!”其实她心里清楚,供两个孩子读书,得把自己劈成两半用。
把继子培养成才,她熬白了头发为了多挣点钱,周秀兰把豆腐摊从早摆到晚。夏天顶着烈日,豆腐发酸的味道混着汗水;冬天寒风刺骨,她的冻疮烂了又好。有次下暴雨,她用塑料布裹着豆腐车往家跑,摔进泥坑里,爬起来第一件事竟是检查豆腐有没有坏。
陈宇没让她失望。从重点高中到985大学,再到保送上海读博,每一次通知书寄来,周秀兰都用红绸子包好,挂在豆腐摊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我儿子!”她逢人就骄傲地说,却绝口不提自己为了凑学费,偷偷去医院卖过血。
2014年陈宇博士毕业,在上海一家外企找到工作。临走那天,他抱着周秀兰哭得像个孩子:“妈,等我挣了钱,一定让您享福!”周秀兰拍着他的背,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个蓝布包,一层层展开,露出用塑料袋裹着的两万块钱。"拿着,在上海别亏待自己。"她声音发颤,指甲缝里还沾着磨豆腐时的豆渣。这钱是她连着三个月只喝稀粥省下的,又挨家挨户去借,村里王婶、李大爷,连卖菜的老周都帮衬了些,才好不容易凑齐。为了多凑点路费,家里最后那只下蛋的老母鸡也卖了,换了八十块钱。陈宇攥着钱,摸到母亲掌心的老茧,眼泪啪嗒啪嗒地掉在钞票上。
考上博士之后,儿子却“消失”了起初,陈宇每周都会视频。周秀兰学着用智能手机,把镜头对准豆腐摊:“今天卖了三百块!”屏幕里的陈宇穿着笔挺的西装,身后是陆家嘴的高楼。可渐渐地,视频从每周一次变成每月一次,再后来,陈宇总说“项目忙”,换成了文字消息。
周秀兰开始失眠。她数着墙上的日历,算着陈宇多久没联系;翻出他高中时的作文本,看着“长大后要报答妈妈”的句子掉眼泪。女儿小雨心疼她:“妈,要不我去上海看看哥?”周秀兰却摇头:“别给他添麻烦,他肯定是忙。”
村里的闲言碎语越来越难听。“我就说继子靠不住,现在出息了就忘本!”“听说他在上海娶了富家女,早把农村妈扔脑后了!”周秀兰咬着牙干活,把委屈都磨进了豆浆里。
千里寻子,撞见揪心一幕2020年春节,陈宇又没回家。周秀兰再也坐不住了。她把豆腐摊托付给小雨,揣着攒了三年的一万块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40多个小时的硬座,她舍不得买盒饭,就着白开水啃冷馒头。
按照陈宇以前说的地址找过去,是个高档小区。保安却告诉她,陈宇早在一年前就搬走了。周秀兰慌了神,在小区门口蹲守了三天,逢人就问“认不认识陈宇”。终于,一位保洁阿姨说:“好像听说他搬到城中村去了,具体地址不清楚。”
辗转找到城中村时,天已经黑了。狭窄的巷子里污水横流,周秀兰攥着写有地址的纸条,在七拐八绕的弄堂里找了两个小时。当她推开那扇斑驳的铁门,眼前的景象让她差点晕过去——
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陈宇蜷缩在发霉的床垫上,脸色蜡黄。墙角堆着十几个药瓶,墙上贴着医院的缴费单,最上面一张写着“尿毒症,建议尽快透析”。
“妈……”陈宇看到周秀兰,想坐起来却又倒下,“您怎么来了……”
原来,陈宇入职后不久就查出尿毒症。为了不拖累家人,他隐瞒病情,一边做透析一边打零工。高昂的医疗费很快花光了积蓄,他不得不从高档公寓搬到城中村,甚至偷偷去工地搬砖。
“我不敢告诉您,怕您知道了会……”陈宇泣不成声。周秀兰颤抖着抚摸他凹陷的脸颊,眼泪滴在他单薄的被子上:“傻孩子,妈是你的靠山啊!”她这才明白,那些“项目忙”的借口,那些寄回来的钱,都是儿子在拼命硬撑。
第二天,周秀兰就卖掉了豆腐摊。她把卖摊的钱和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带着陈宇四处求医。为了照顾儿子,她在医院附近租了间地下室,每天凌晨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有人说她傻:“又不是亲生的,何必这么拼命?”她只是红着眼圈说:“他叫了我18年妈,就是我的亲儿子!”
劫后余生,亲情重焕生机经过半年的治疗,陈宇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他重新找了份轻松的工作,周秀兰则在小区门口摆起了煎饼摊。每天傍晚,陈宇都会来帮忙,推着装满食材的小推车,和母亲有说有笑。
有次下雨,周秀兰让他先回家,陈宇却把伞全遮在煎饼车上:“妈,您当年为了我,大雨天摔进泥坑都顾着豆腐,现在该我护着您了。”这句话让周秀兰湿了眼眶——原来所有的付出,儿子都记在心里。
如今,村里人再提起这对母子,都竖起大拇指。周秀兰的煎饼摊成了小区的“网红摊”,常有人特意来听她讲这段故事。她总说:“血缘算什么?养恩比天大!只要孩子平安,我这一辈子就值了。”
(声明:部分情节虚构处理,非纪实,请不要过度解读;图文并无关联,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互动话题:你身边有哪些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在困境中,家人之间的哪些瞬间最让你感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觉得暖心的话,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相信,这世间最珍贵的,永远是真心换真心的温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