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弟弟白敏中:生前风光,死后缘何被谥 “丑”?

历史脉搏追踪 1周前 (05-05) 阅读数 3 #推荐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的诗作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而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虽也曾官至宰相,在朝堂之上风光无限,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死后竟被赐予了一个极为不堪的谥号 ——“丑”。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唠唠这段历史。

白敏中,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和白居易算是同宗。白居易凭借自身才华,早早在诗坛和政坛崭露头角,可白敏中的仕途之路,却走得颇为坎坷。早年的他,一直在一些小官职上徘徊,到了五十多岁,还只是个小小的卫郎,那官职品级低得可怜。眼瞅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白敏中估计都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回乡养老或许就是他的归宿。嘿,谁能想到,命运的转折说来就来。

唐武宗继位后,打算重新启用白居易。但当时白居易已年届七十,身体状况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这时,宰相李德裕提议,白敏中作为白居易的弟弟,才华也不容小觑,不妨启用他。唐武宗一听,觉得有理,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就这样,白敏中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

后来,唐宣宗即位,对白敏中那是格外器重,短短五年时间里,连续提拔他十三次。这提拔速度,简直就像坐了火箭,白敏中也因此顺利登上了宰相的高位。那时候的他,在朝堂上可谓风光无限,权势滔天。可正所谓 “树大招风”,他的迅速崛起,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嫉妒和不满。宰相崔玄就一直想独揽大权,自然容不下白敏中。趁着党乡入侵的机会,崔玄就向唐宣宗建议,派白敏中去边疆平乱,想借此机会把他排挤出朝廷。

不过,白敏中还真不是吃素的。到了边疆后,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平定了党乡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不仅让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还赢得了唐宣宗更多的信任。此后,白敏中继续在官场顺风顺水,一路高升。唐懿宗即位后,更是拜他为司徒,门下侍郎,还让他带着平章事的头衔,那可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按说,白敏中生前如此风光,死后也应该得到一个体面的谥号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在他死后,太常博士曹邺提议,给他定谥号为 “丑”。这 “丑” 字,在谥号里可绝对不是什么好词,意味着这个人在道德和政绩上都存在严重问题。曹邺给出的理由是,白敏中 “病不坚退,驱逐谏臣,怙威肆行”。意思就是说,他生病之后还赖在官位上不肯退下来,还排挤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仗着自己的权势肆意妄为。

这个提议一出来,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觉得,白敏中虽然有一些过错,但也不至于被谥为 “丑” 这么严重;可也有人认为,曹邺的评价并非毫无道理,白敏中在官场中的一些所作所为,确实让人诟病。比如,他原本是由李德裕推荐上位的,可当唐宣宗痛斥李德裕时,他却立刻转变立场,站到了李德裕的对立面,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最终,唐懿宗没有提出异议,白敏中就这么被定下了 “丑” 这个谥号,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笑柄。

回顾白敏中的一生,他前半生仕途坎坷,好不容易在晚年迎来了辉煌,成为了宰相,可却因为自己在官场中的一些不当行为,死后背负了千古骂名。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评判中,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多么重要。哪怕你生前拥有再高的权势和地位,一旦在道德上出现了瑕疵,也很难逃脱历史的审判。

好啦,今天关于白敏中谥号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请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保准您往后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脉搏追踪

历史脉搏追踪

紧跟历史脉搏,解读时代变迁中那些关键节点与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