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告诉你,彩鹬 彩鹮 彩鹳是有区别的哟

双双说摄影 4天前 阅读数 2 #推荐

以下是彩鹬、彩鹮和彩鹳三种鸟类的区别介绍:

形态特征

- 彩鹬:中型鸻鹬,体重120-190克,体长220-270毫米。圆头短尾,喙细而长,先端向下弯曲。雌鸟眼后具带柄白色眼镜纹,颈部、喉及前胸栗色,背部双侧具金黄色纵带;雄鸟体形稍小,颜色较雌鸟暗淡,眼周条纹为皮黄色,背部及两翼具黄褐色杂斑。 

- 彩鹮:大型涉禽,体长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体重485-580克。全身羽毛以铜栗色为主,向铜绿色、栗红色、紫色渐变,具有金属般的光泽,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鹬,上体具绿色及紫色光泽,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绿褐色,脸部裸露,裸皮及眼圈铅色。 

- 彩鹳:大型鹳,体长93-102厘米,体重2-3.5千克。橙黄色的嘴粗而长,嘴尖稍微向下弯曲,脚为红色,胫的下部裸出。橙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体羽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其中飞羽、尾羽为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胸部具宽阔的黑色胸带,也具绿色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均为白色。 

生活习性

- 彩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沼泽、河渠、芦苇水塘、河滩草地及水稻田等生境。杂食性,主要摄食昆虫、虾、蟹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采食植物的叶、芽、种子及谷物等。昼伏夜出,白天潜藏在草丛或灌木丛中休息,夜间及晨昏时外出活动觅食。

- 彩鹮:主要栖息在温暖的河湖及沼泽附近,有时也会到稻田中活动。喜爱群居,经常与其他的一些鹮类、鹭类集聚在一起活动。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 彩鹳: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非繁殖季节也常出现在农田和耕地,偶尔出现于沿海海边和盐碱地上。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觅食,在雨季食物丰富的时候也常成大群。觅食时常在水边浅水处缓慢地行走,半张着嘴,脚一边在水中或泥中移动,一边探索,同时煽动两翅干扰它的潜在被捕获物,有时也通过嘴在水中来回运动来探觅食物。

繁殖方式

- 彩鹬:繁殖期通常为每年5-7月,交配习俗为多配偶制,包括一雌多雄或一雄多雌制。营巢由雄鸟负责,通常选址于浅水处芦苇、水草丛中。雌鸟产卵完成后,初期由雌鸟及雄鸟交替孵卵,至中后期基本由雄鸟孵化,孵化期约为19天。

- 彩鹮:繁殖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通常在春季成群营巢,每窝产卵3-5枚。

- 彩鹳:在中国繁殖期主要在5-7月,在印度为6-10月,常跟雨季有关。通常营巢于水边树上或高的灌丛上,有时数对甚至10多对同在一棵树上营巢,巢与巢之间彼此挨得很近,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巢的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松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茎和草叶构成,中心处稍微下凹,巢内不垫任何东西,或仅垫少许的树叶和稻草。每窝产卵2-5枚,通常为3-4枚,卵的颜色为暗白色,有时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

保护等级

- 彩鹬: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彩鹮: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

- 彩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近危(NT),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双双说摄影

双双说摄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