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玻璃大王——曹德旺早年的创业故事
“小心!把你的拐杖拿好了,打坏了玻璃,你可赔不起!”1984 年,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返程上车时,司机这句刺耳的提醒,如同一记重锤,瞬间砸懵了他!

当时的曹德旺,心里满是不屑,自己本就是做玻璃的,还能不清楚玻璃啥价?哪能金贵到好几千?
可旅程结束后,当他到汽修店一打听,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一块挡风玻璃竟然要 5、6000 元,而成本不过区区几百元!如此离谱的差价,全因市场被日本和欧美死死垄断。
这消息,“轰”地一下,点燃了曹德旺为中国造一片玻璃的决心,福耀玻璃的传奇,也在这一刻,悄然埋下了伏笔。

你能想象吗?这位未来的玻璃大王,14 岁就辍学了,放过牛,卖过烟丝、水果,拉过板车,啥苦活累活都干遍了。
1976 年,他进入玻璃厂当采购员,竟发现水表玻璃国家标准严苛得离谱,他大胆建议修改。嘿,就这一改,奇迹发生了!工厂效率大幅提升,还扭亏为盈。他一下子成了“玻璃厂救火队长”。
可曹德旺的野心,哪止于此!1983 年,他干了件近乎疯狂的事——抵押自家房子入股玻璃厂,占股 50%,成了福建省首家公私合营企业。

当时仅有 5 万块积蓄的他,却凭借敏锐眼光,一年内让玻璃销量,从几十万片飙升至 200 万片,净利 20 多万,自己获利 6 万,成了当地响当当的“万元户”。
1985 年,曹德旺敏锐捕捉到汽车玻璃价高的商机,毅然决定转型汽车玻璃。然而,技术封锁如同难以逾越的高墙,为获取关键图纸,他跑遍全国玻璃厂,甚至从上海“淘”来旧设备图纸;为请资深专家,他多次上门蹲守,宛如虔诚的信徒。最终,以十足诚意打动对方。

1986 年,首块国产汽车玻璃惊艳问世,成本 200 元,却能卖 2000 元,利润是进口产品的 10 倍,直接打破日本垄断!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琴弦,关键时刻,妻子变卖嫁妆全力支持,父亲传授他“算大账”的理念。谁能想到,家庭账本里的精打细算,竟成了曹德旺创业成功的密码!
曹德旺从社会底层一路逆袭,靠的不仅是过人的智慧与魄力,更是那份“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企业如修行,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你从曹德旺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