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王子如何成为商朝君王?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商朝第6世王太庚
一、被遗忘的王子翻身记
(那个被哥哥们遗忘的王子)
商王太甲躺在病榻之上时,根本未曾想到,自己最为年幼的儿子子辩(太庚本名),将会成为未来的君王。在殷都那座青铜作坊里,工匠们私下展开了议论:“听闻沃丁继位之时,他的弟弟呀,还在啃着那牛骨头呢!”
太庚的童年着实令人觉其憋屈,在父亲太甲遭伊尹放逐之际,他方才刚学会行走;而当哥哥沃丁即位之时,他竟连祭祀典礼的前三四排都难以排得进去。
甲骨文记载的宴饮名单里,他的座位,一直以来都挨着那个负责斟酒的奴隶。可等到沃丁执政的后半段,黄河连着三年出现缺口,给商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让它损失很严重。
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平常总坐在角落的王子,突然被推到了舞台正中间。
那年春天,祭祀用的龟甲,裂得跟那蜘蛛网似的。“老祭司在占卜台前摇头。”沃丁去世之后,朝堂之上,各部落首领,吵得就像那闹市一般,有人提议,从东夷那儿找外戚;有人嚷嚷着,要把伊尹的后代请回来。
这时候太庚抱着一摞龟甲闯进大殿:"各位看看,先王托梦说该我接这个烫手山芋!
二、青铜鼎上的改革
(青铜器上的第一条法令)
刚继位的太庚干了两件让殷都炸锅的事:第一件是把祭祀用的青铜大鼎从宗庙搬到了集市,第二件是颁布了商代首部成文法令。
刻着律令的青铜板,如今仍能在郑州商城遗址看到。其上面这样写道:“偷牛者需赔双倍之数;偷铜者当剁去右手。”
是他处理贵族矛盾的方法。两个大氏族为抢铸铜矿大打出手,太庚把双方族长请到新铸的"司母戊鼎"前:"这鼎能煮三头牛,要不把你们都扔进去?"吓得族长们当场签了分矿协议
甲骨文里记载,当年涉及财产纠纷的卜辞,减少了七成。
三、龟甲堆里的智慧
(占卜龟甲堆成的小山丘)
在太庚那会儿,出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现象:王宫的门口堆积了诸多龟甲,其数量着实不少。
君主对占卜之法作出了改变,不再仅仅单纯地问询鬼神之意,而是开始尝试去开展“民意调查”。
有一块被挖掘出的龟甲上写道:“东市粮食价格,涨了是否该考虑减税呀?亦或得开启粮仓?”其背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百姓以“正”字统计出的票数,记录得格外清晰。
他发明了“盲卜”:将不同的建议书,分别写在龟甲的背面,接着让瞎子祭司进行随机抽取。
有一次在为定都之事上,连续抽取了三次,结果皆为“留亳地”,这使他格外生气,直接就摔了龟甲,说道:“这次不算!快把写着迁都的那片龟甲给找出来!”后来经考古发掘,那片被雪藏起来的龟甲就掩埋在殷墟的墙根之下。
四、人神共治的试验场
(青铜鼎里煮民意)
太庚时期,最为令人惊异的举动,便是将用于祭祀的青铜鼎改制成了“意见箱”。在亳都的四个城门口,均放置着一口硕大的鼎,鼎耳之上悬挂着骨锥,百姓能够把自己的建议刻于陶片之上,接下来投入鼎中。
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这样的涂鸦:"东门税吏该喂鱼"。
这位君王还发明了“双轨占卜术”,重大决策,既要问鬼神,也要问平民。有次为是否迁都,他让大祭司在宗庙进行占卜,这个时候,派奴隶去市集收集了三百片陶片来投票。
结果鬼神说迁,百姓说不迁,太庚挠着头皮:"要不咱们把都城切成两半?
五、王位继承的潜规则
(藏在甲骨缝里的阴谋)
太庚晚年干了一件改变商朝国运的事,他把哥哥沃丁的儿子全都派去守粮仓,却让自己两个儿子掌控了青铜兵器和占卜司。
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残片显示,在某次祭祀典礼上,太庚的长子,突然间抢过了祭司的龟甲:“父王说该我刻字!”
是他的传位安排:临终前三天,他突然把传位龟甲塞进小儿子怀里,却把象征军权的青铜钺交给大儿子。
结果兄弟俩在父亲灵前打作一团,陪葬的那些奴隶把陶罐都给摔碎了。
六、九世之乱的导火索
(一颗火星烧百年)
太庚万万未曾料到,他精心设计的传位制度竟然会引发延续长达百年的内乱。
在他离世后的第十年,他的那些侄子们联合起了东夷部落,接下来杀回了殷都,把太庚的儿子给驱赶至了黄河的对岸。
甲骨文里开始出现奇怪的占卜记录:“迁都利否?战车够否?”
他打造的“民意鼎”,被新王改制成了刑具。于是那些反对迁都的贵族,会被扔进那,烧得通红的鼎里,而新王却堂而皇之地宣称,这是“替天行事”。
直到盘庚迁殷时,才有人发现,鼎底还刻着这样的遗训:“民意如水一般,能载舟亦能覆舟。”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殷本纪》《殷契拾掇》《殷契粹编》 《殷虚书契后编》《竹书纪年》《殷纪》 《礼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