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老纪检”退休前翻船!曾查别人的他,为啥把自己查进去了?

夏菡谈历史故事 2天前 阅读数 1 #历史
开篇: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这句话用在一些干部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近,河南南阳市就出了这么一件事,一位曾经手握重权的干部,临近退休却突然被查,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这位干部叫刘英凯,今年61岁,曾经是南阳市监委的委员,按理说,这年纪该是享受清福的时候,可他却栽了跟头。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故事,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训。

正文:

刘英凯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教训却很深刻。

他1964年出生,河南社旗人,年轻时就参加了工作,还入了党,一路走来,也算是兢兢业业。

2018年,他被任命为南阳市监委委员,负责监督别人,防止腐败。

这岗位可不一般,相当于拿着“尚方宝剑”,专门揪那些不老实的干部。

可谁能想到,他自己却没守住底线。

说起刘英凯的工作经历,那真是一路顺风。

他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往上爬,干过不少重要岗位。

2019年的时候,他还代表组织去慰问过一位干部家属,那时候,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好干部,能为下属着想。2020年,他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出席工作会议,一会儿主持学习大讲堂,给同事们讲业务知识。

那时候,谁要是看到他,肯定得竖个大拇指,说一句“这干部真不错”。

可好景不长,2025年4月,他突然被免职了。

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为啥,直到5月7日,洛阳市纪委监委发了通告,说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

这消息一出来,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瞬间炸开了锅。

大家纷纷议论,这好好的干部,咋就突然变坏了呢?

其实,仔细想想,刘英凯的落马也不是偶然。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要是心里有了贪念,迟早会出事。

他手握监察大权,本该是用来监督别人的,可他却把这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这些年,他可能觉得自己位高权重,没人敢查他,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最终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刘英凯的落马,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双刃剑效应。

权力要是用好了,能为老百姓办实事,推动社会进步;可要是用歪了,那就是害人害己。

他曾经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如今却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网友都表示惋惜,但也有人觉得这是“咎由自取”。

有人留言说:“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越要小心谨慎。”

还有人说:“晚节不保,真是让人痛心。”

大家的讨论,其实都在提醒着每一位干部,千万别让贪念蒙蔽了双眼。

刘英凯的落马,也给其他干部敲响了警钟。

干部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

廉洁自律,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得实实在在做到。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个人谋私利。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

结尾:

刘英凯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也照出了权力的诱惑。

他从一个有为的干部,沦为一个被调查的对象,这中间的转变,让人感慨万分。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一点小贪念,最终毁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常说,“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话不仅是对干部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期望。

希望每一位干部都能从刘英凯的案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守住纪律红线。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无论腐败分子隐藏得多深,最终都会被揪出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添砖加瓦。

别让贪念毁了一生,做个清清白白的好干部,这才是正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夏菡谈历史故事

夏菡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