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主战死!朱棣的心腹大将,如何改变靖难之役走向?

环球历史瞭望 1周前 (05-06) 阅读数 0 #推荐

明朝历史中,朱棣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本是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燕王,坐镇北平。在与蒙古人的常年对抗中,朱棣练就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堪称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而在他成就霸业的征程里,麾下有一员王牌大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人便是张玉。

张玉起初是元朝将领,担任枢密院知院,手握军权,正二品的官职在当时也算位高权重。但无奈元朝气数已尽,在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开国名将的攻势下,张玉只能随元朝残余势力退往漠北。后来,北元内部纷争不断,日子实在不好过,张玉在洪武十八年(1385 年),选择归顺明朝。

归顺明朝后,张玉先是跟着大将蓝玉四处征战,虽说也立下不少战功,可一直没得到特别高的封赏。直到被划分到朱棣麾下,驻守北平,他才逐渐崭露头角,还收获了 “张玉善谋,朱能善战” 的美誉。张玉这人,对功业名望的渴望,丝毫不亚于朱棣对皇位的野心。所以,靖难之役一打响,他便身先士卒,仅用三天时间,就成功突破北平九门,助力朱棣占据北平,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靖难之役前期,面对建文帝朱允炆派来的军队,张玉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多数人对如何应对犹豫不决时,张玉力排众议,主张迎头痛击。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无比正确,燕军迅速取得真定大捷,不仅俘虏了耿炳文的左右副将军李坚、宁忠,还斩首三万,极大地鼓舞了燕军的士气。后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张玉又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在这期间,他还陪着朱棣前往宁王封地,成功袭取大宁,收编了当时战斗力超强的朵颜三卫骑兵,进一步增强了燕军的实力。这一系列操作,让胜利的天平慢慢向燕军倾斜。

可谁能想到,意外突然降临。在东昌之战中,朱棣犯了轻敌的毛病,贸然冒进,一头闯入盛庸精心布置的圈套。得知主帅被困,张玉和朱能心急如焚,赶忙分兵前去营救。朱能率先找到了朱棣,并拼死杀出重围。但张玉却没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朱棣仍深陷险境,于是不顾一切地扎进包围圈。他在敌阵中奋力厮杀,一心只想救回朱棣,可终究寡不敌众,因力竭被敌军斩于马下,享年 58 岁。

张玉的牺牲,对燕军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他身为中军主将,是燕军的核心人物之一,经验丰富、谋略过人,在军中威望极高。他这一死,燕军上下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而朱棣更是悲痛万分,他觉得张玉的死,仿佛是上天在暗示自己造反之举得不到庇佑,前途一片渺茫。他时常流泪哀叹,部下们见此情形,大多不敢出声,只能默默陪着他伤心。

好在关键时刻,姚广孝站了出来。他劝朱棣,当下不是悲伤的时候,也没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张玉的死虽然损失巨大,但要让他的牺牲更有价值。朱棣不愧是一代英主,很快便调整心态,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厚葬张玉,以此激励全军将士。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上皇位,如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对功臣进行论功行赏。在他心中,张玉的功劳首屈一指,他评价张玉 “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为了表达对张玉的敬重与感激,朱棣不仅追封张玉为荣国公,还将张玉的女儿纳入后宫,又让太子朱高炽娶了张玉的孙女。

回顾张玉的一生,他从元朝旧将,到成为朱棣麾下的王牌大将,为朱棣的帝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作战勇猛,谋略过人,对朱棣忠心耿耿。东昌之战中,他为护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份忠诚与担当,令人动容。他的死,虽一度让朱棣陷入绝望,但也激发了燕军的斗志。从某种程度上说,张玉用生命为朱棣的帝王之路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他的故事,也成为明朝历史中一段悲壮而又传奇的篇章。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就请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吧,愿你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福气满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环球历史瞭望

环球历史瞭望

对比不同文明发展轨迹,拓宽历史认知边界